阅读历史 |

第62章 第六十二章(1 / 2)

加入书签

这些都是定海水师派人先送回临海, 秘密受审并压送回京的寇盗。

有了那封秘信中提供的一些信息做帮助,定海水师找到并剿灭这些寇盗,并没有费多长时间。

只是当他们从这些寇盗们口中得知, 他们除了与大安的一些士绅豪族势力有勾结外, 在其本土,还有其本国的大势力支持后, 派船将他们押送回大安, 挥师前往这些寇盗所在的岛国海域征战去了。

虽然知道赵晋仁应该不是冲动冒失的人, 但是接到定海水师去岛国的奏报,何殊还是非常担心。

毕竟水师与船队一出海,就相当于是无根的浮萍,遭遇什么危机的可能都存在。

虽然知道那些寇盗团伙多是因得到岛国中大势力的支持,甚至是豢养, 才会层出不穷。

所以那些岛国也是何殊将来的目标, 可是以定海水师目前的规模与武器装备实力, 还不具备远征海外作战,在别人占据本土优势的情况下, 可以取得胜利的实力。

可是等到她这边接到消息时, 水师估计已经抵达目标岛国所在的海域,何殊纵然不支持也无济于事。

心情不好、压力大的何殊只能将这些负面情绪, 都发落在这些吃里扒外, 勾结外贼,以及以权谋私, 胆敢用国家的执法权卖人情的家伙们身上。

李寺卿是个资历深的老臣,这些年也确实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劳。

所以何殊虽然早就看出他面直内滑, 表面上哪边不站, 是位值得信任的纯臣, 实则暗地里是站士族豪门势力,在调查处理某些案子时,也会多有包庇与遮掩。

只是这人心机深,很少亲自出手,让人拿不到把柄,而且在朝堂上的根基很深,何殊才不得不容忍。

早几年甚至还要摆出毫无所觉的样子,直到崔景怀接掌九门提督之位后,才开始露出自己的一些态度,近几年陆续将几桩大案交给九门提督府负责调查。

外界都认为这是因为崔景怀是天子近臣出身,深受宠幸,皇上有意帮助他坐稳位置,才能为九门提督府争取到直接查案立功的机会。

只有何殊自己心里清楚,她一直在等着可以将大理寺清理一遍的机会。

作为大安的最高执法机构,若不能保持绝对的公正无私,如何彰显国法的公正与威严?

这次的福江遇袭一案,就是何殊一直等待的机会。

能在福江官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陆续防数量多达上千的寇盗登岸潜入,事后还能抓住时机顺利逃离,绝对不是普通内贼所具有的能量。

在清理并整顿临海府时,何殊根据大族,看似是靠着垄断渔业市场,才能赚得盆满钵满。

实际上,不仅他们中的不少人家发家史不清白,发家后,暗地里仍然在做一些不干净的生意。

朝廷正式组建船队,开展海外商贸之前,流入大安境内舶来品,基本都是来自这些势力。

而这些势力在民间商船因海盗团伙太多,来历背景复杂,根本不敢远航后,都是通过与那些海盗做交易,才能有机会拿到那些货。

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何殊可以不与他们计较那些充满血腥算计的前尘往事,因为计较不过来。

可是不管他们是因为被人拿住手柄,还是因为利益方面的原因,才会做出与海盗勾结,抢掠大安境内百姓的恶行,何殊都不能容忍。

然而执掌大理寺的那些人,显然能忍,还帮忙包庇遮掩。

将这次的案件交由大理寺负责调查,既有试探大理寺之意,又何尝不是她在给对方机会。

只是他们终究还是让她失望了,没能抓住最后的机会,选择继续包庇涉案的那些恶行累累的豪门大族。

只因他们不仅受到京中一些同僚与勋贵所托,他们中本身也有人是出身自那些士绅家族势力,或是有交情。

官官相护,合起伙来欺上瞒下的事,他们已经做得十分熟练。

这次被毫不留情的当朝揭出老底后,朝堂上一些大臣才知道自己只看到表面,还真以为李寺卿等人执法公正严明,查案能力出众,不畏权贵、敢于揭不平

之事。

结合那些寇盗提供的证据与证言,所有涉福江遇袭一案的官员与大族势力,都被彻底钉死,不存在什么冤屈。

除了大理寺的涉案官员,京中还有不少官员牵涉其中,轻辄丢官罢爵,重则直接被砍头,以及合族全被发配到农场劳作。

因为牵涉其中的不仅有在朝中根基深厚的重臣,还有已在京中传承多年的老牌贵族或士族有不少人试图进宫求情。

为应付这些人,耳根子软的正宁帝身心俱疲,也咬死了不松口,强撑着摆出就算是先帝与列祖列宗再世,他也绝对不宽恕的强硬态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