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零三章 周将军成名之战(1 / 2)

加入书签

刘邦之后,就再无主力被歼而可再兴的事例了,反而是一败而亡的事例倒有几个,例如汉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和刘秀挑大梁的昆阳之战。

汉景帝登基之后,在名臣晁错的劝说之下,准备开始削藩,也就是对自汉高祖以来就分封的刘姓诸侯动手,以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后来晁错果真寻到了数个诸侯王的错处,在汉景帝的授意之下,削减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的封地,并密锣紧鼓准备对当时全国势力最大的诸侯王吴王刘濞动手。

吴王刘濞毕竟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王,早就听到了风声,于是与胶西王刘昂相约谋反,约定推翻汉景帝之后与其平分天下,然后双方又各自联络与自己相熟的诸侯王,随时准备起兵。

不久之后,汉景帝果然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刚传到吴国,吴王刘濞就立刻发动,先是将国中忠于汉景帝的官员全部杀掉,然后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起兵反叛。

吴王刘濞背水一战,拼尽全力,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征募入伍,组织起三十万兵马,并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由于吴王刘濞早有预谋,汉景帝没有预料到七名诸侯王竟然会联合起兵作乱,于是七国联军进展十分顺利,汉景帝紧急与晁错、袁盎等人商议对策。

晁错一力主张武力镇压,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他负责领兵镇守长安,但是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

汉景帝再三权衡,采纳了袁盎这个相对成本较低的计策,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以达成劝退七国兵马的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