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9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1 / 2)

加入书签

荫补制度,既满足了官员的特权思想,就是《三字经》里面的“光于前,裕于后”,光宗耀祖、荫庇后人,又通过一些措施,防止这些荫补任官的官二代、官三代(荫补的名额可以用到孙子身上,至于玄孙的话估计就等不到了,有荫补特权的曾祖父早就挂了。)走到掌控朝政的高位上。

由于荫补制度的种种限制,许多有这种特权的官员都不会轻易动用荫补权力,而是想尽办法督促自己的子孙读书,希望能够学业有成,寻科举正途任官。

一来是荫补任官,毕竟是非正途,多少都会引来同僚鄙视、嘲笑,甚至会被政敌作为攻击的理由,一句“教子无方”就算不能一锤定音,也能造成不好的风评。

二来是免得浪费名额,因为荫补的名额,是可以用到期亲(如果身亡,可以为你服丧的亲戚,也就是说基本上九族之内的亲戚都可以算上,而九族按照《三字经》里面的说法就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么说基本上你所认识的父系亲戚都可以算上了。)身上的。

因此一来,就算有荫补之权,许多人都是慎之又慎,不到自己子孙实在非是读书材料,或者是屡试不第、蹉跎无功的地步,一般都不会动用荫补权。

再加上荫补之权,还可以在自己死前用写遗表的方式向朝廷申请,朝廷一般都会接纳,不少人就会等到自己差不多寿终正寝的时候才留下遗表荫补子孙。

故此,自宋代将科举制和荫补制相互完善起来后,荫补得官者就再难以左右朝政了,秦、汉、唐三个朝代都有世代任朝廷高官(最出名的就是袁绍所在袁家的“四世三公”,其高祖父袁安任司徒,祖父袁汤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父亲袁逢任司空,四代人里面有三代人任三公高位,这还只是袁绍的直系血亲,如果算是旁系,应该是“四世五公”,其曾祖父袁京的兄弟袁敞任司空,父亲袁逢的兄弟袁隗任司徒)、父子相继为丞相(唐代有过数例,汉代亦有,最出名的就是周勃和周亚夫两父子了,两人都是由武将转任丞相的)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