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8章 荫补制(1 / 2)

加入书签

古代的科举制度,可谓环环紧扣、丝丝严密,这样一层层筛选出来的那一百多到三百多名进士,自然是一时之选,绝对是没有愚钝之人的了(历史上那些奸臣,可以说心思坏,但绝不愚蠢。)。

中国自宋代以来,科举选官制度已是完备,自此之后,文官集团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科举制度,故此中国的统治阶级历来都是素质相当高的一班人,中国也才能自古以来都立于世界之巅,与历史上其它强大帝国遥遥相抗。

只是清朝满八旗入关以来,虽然还是重视儒家道统,顺治帝入关不久后就开始开科取士,但是满清始终是靠八旗起家,故此还是大量任用旗人为官。

文官系统自此不纯,奴化太深,同朝为官,旗人为主,汉人为奴,何能申雅怀,故有清一代,仅有纳兰性德、郑板桥、袁枚等寥寥数名文人有名作、大作,就算那名后世吹上天的“大才子”纪晓岚,也是由于影视作品对其渲染过甚,除了负责编纂《四库全书》外,可有任何作品名传四海?

文气不纯、文风渐弱,也是清朝如此快速衰败(自乾隆朝后可谓疲态渐露)并备受后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日后开捐官盛行之滥觞,更是军政俱坏了。

故此太平天国才能从区区一隅席卷全国,比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更胜一筹,几乎直接推翻了清朝统治,若非曾国藩联手李鸿章、左宗棠两人镇压,张之洞为清朝护住钱袋,太平天国就此断绝清朝统治也是极有可能的,至不济也能划江而治,与清朝南北对峙。

也是因为如此,这四个人才会被称为清朝中兴四名臣,因为没有他们,清朝或许真的会被太平天国推翻的啊,不过太平天国也实在是可惜,如果洪秀全能有清晰的思考,肯接纳儒家思想代表的士大夫,就像后世太祖一样,团结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的话,那么湘军、淮军剿灭太平天国的行动绝对不会那么顺利,起码那些士绅不会那么爽快筹集足够的钱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