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九章 “镜人”魏征(1 / 2)

加入书签

归根到底,所有君王的心理就是:我是整个国家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角,所有人都要围绕着我来服务,而整部“治国”的大戏,也要围绕着自己这个主角来演。

任何抢自己戏份的角色,轻则踢出剧组,让其去演其它“戏”,重则让其永远消失,再也不能参演其它“戏”,而且大部分帝皇,都把导演、监制和编剧的工作都包揽了。

帝皇手下的群臣,只是其组建的一个名为“盛世明君”剧组里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按照帝皇的想法,设定一个角色,如果不按帝皇的设定去演戏,只为落得被逐或被杀的下场。

但是,这样配合演戏是十分压抑人性的,就如薛之谦《演员》里的那句歌词一样:“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在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有些时候,即使配合再好,在某些时候也会脱离设定,无法令帝皇满意的,从而把“戏”演砸了的。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镜人”魏征,他们两人,一个以“从谏如流、气量宽宏”的千古名君身份,一个以“犯颜直谏、不顾生死”的铮铮诤臣的身份,合演一出“君臣相得、臣死谏君相敬”的大戏十数年。

更使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段话是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说的,这里面的意思,可算是对一个臣子的充分肯定了,历来都是死后哀荣之盛的典型。

但是在李世民说出这段话的同年,李世民就手诏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据说还把墓碑上的刻字铲平了。

前后待遇如此悬殊,简直是颠覆了李世民一贯英明神武的形象,就算是后来的诸多史学家,都没有人能为李世民将这件事圆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