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1 / 2)

加入书签

<content>

环保局的官员负责管理两件事,一是造纸用水的问题,造纸厂流出的水不能直接排入河中,而要用竹子制成排,然后里面用纱网拦住,经过过滤后才能排入河中。二是对造纸树木的轮伐问题,造纸厂可以砍伐树木,但必须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当年砍伐多少树木,必须栽种多少树木,十年一个循环,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树木来用。

地主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学生先就有申明,不同意这样的条件,那一切免谈。没有办法,反正栽树也不是很麻烦,那就栽吧。

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朱由校得到报告后很是高兴,让吴孟明和许显纯他们把事情的经过都写了下来,以作为以后推广提供经验。

而他最高兴的则是杨涟的变化。杨涟已经从一个著名的谏臣(也就是喷子)变成了一个务实的官员。在卢龙装病的事,对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即使是不喜欢杨涟的人,也一直认为他是个诚实可信的人。所以朱由校对他这种为了办事脸都不要的行为非常欣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脸面都不在乎了,那就是真的很在意自己做的事了。

在杨涟回京复命时,朱由校升他为督察院左督御史,赏他绸缎十匹,银币一千。而国文院也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请他有暇时来这里讲课。

杨涟在卢龙和兰田所执行的就是朱由校的耕者有其田计划。当然,这只是一个试点。就是想看,能不能让地主们将财产从土地上转到工业上来,这样就让土地兼并转向卖地办厂,财富集中到工业上来,总比他们不停地买地,农民无地可种要好得多。

从这两县的试点看来,暂时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这要等到卢龙的水泥厂和兰田的造纸厂真正赚到钱才能形成示范效应。这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天启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些,这才十月,京城已经开始下雪了。而这时平乡县大雪,积雪四尺。山西长治,大雪连下三昼夜,就连山东的文登、荣城都瑞雪三尺。

其实在八月卢龙,玉田大风雨时,徐光启就和皇帝说过要预防今年冬天的天气变化过大,而且他根据这几年的气温统计情况,推测只怕后面几年,冬雪会来得越来越早,雪线也会越移越南。

朱由校也是因为听到了这个警告才急着在北方试着推行耕者有其田计划的。因为气候的变冷,会使得庄稼收成大减,佃户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饥寒交迫之下,谁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当然,除此以外,朱由校还想着要从别的地方找到足够的粮食。台湾情况较好,现在除了供应新移民外,还有节余可以运回大陆。但终究开垦时间太短,开垦面积太小,数量并不是很多。于是,朱由校把主意打到了炎热的东南亚。

天启四年九月,朝廷派出使者前往安南。现在安南分成两大势力,北方郑氏,现任的最高领导者清都王是郑氏第四代郑梉,南方阮氏,现任的最高领导者仁国公是阮氏第三代阮福源。北方高平还有个莫朝,皇帝是莫敬宽。

使者是御史崔呈秀,他首先来到高平,朝见了莫朝皇帝莫敬宽。

莫敬宽见到崔呈秀第一句话就是:“天朝可以借兵乎?”

崔呈秀莫名其妙,坚持行礼完毕后道:“陛下,外臣不明白莫王的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