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零二章 大凌河之战(1 / 2)

加入书签

广宁城

阿济格所属虽有两百个牛录,六万军士。但真正属于镶白旗的,只有三万铁骑,还有三万,则是战力不强,装备也差的蒙、汉化水平,基本不可能看懂深奥的孙子兵法,几乎全是拿着通俗易懂的三国演义当兵书的。

方原一见尼堪摆出的这个离水源地数里之地的阵势,目的相当的明显,就是想等方原的大军渡河之时,半渡而击,一战而胜。

尼堪的布阵给方原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想抢渡渡河就必须在大凌河江面搭建几条临时的浮桥,这对明军来说并非难事。但最大的困难是,这种临时搭建的浮桥,承重量不大,骑兵、步兵可以通过,但重量大的坦克却是通过不了的。要想令坦克过江,必须搭建承重高的正式浮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换句话说,大凌河这一战,坦克是派不上用场的,只能停留在大凌河南岸观战。能参战的只有赤古台的三万骑兵,郝摇旗的五万精锐步兵。

大军帐之内,方原、景杰、赤古台、郝摇旗四人在连夜商议,大凌河这一战该怎么抢渡渡河,怎么守住河滩阵地,否则若真的被尼堪三万铁骑半渡而击,那后果不堪设想。

赤古台朗声道,“摄政王,战场上哪有这许多顾忌,只要连夜搭浮桥,一夜之间至少能渡过五千骑兵。”

景杰说道,“老大,鞑子的骑兵共有三万,若我军只能渡过五千骑兵,在兵力上处于弱势,怕是会一战而溃。我军的优势在数量,鞑子兵的优势在大凌河,我们强行渡河是以短击长,正中鞑子兵下怀。我建议还是分兵两支,分两个点渡河,便可以分化鞑子兵的兵力,扬长避短。”

方原沉吟道,“分兵两路?一虚一实,还是两路都是实?!若两路都是实,鞑子也可以分兵两路,兵力还是占有优势。”

景杰反问道,“老大是想一虚一实?!一路佯攻,一路实渡?”

方原被他猜中了心思,呵呵一笑道,“一虚一实不好玩,要两虚一实才好玩。我们就和鞑子兵玩一次心理战,看鞑子兵看三国演义来打仗,能看出什么能耐。”

方原起身冲赤古台道,“赤古台,你派出两个偏将,一人统领一千骑兵分别往大凌河上下游转移。任务只有一个,马蹄踏过的尘土越大越好,能搞出多大动静算多大动静,一千人能搞出一万人的动静,就最好不过。”

景杰也看清了方原的渡河计划,明军的优势在主攻,可以先下手为强。而鞑子兵是主守,只能被动防御。明军可以随意落子,鞑子兵只能见招拆招。

分出两路疑兵去打乱大凌河对岸,鞑子兵摸不清明军的动向,必然被牵着鼻子走。一旦出现应对疏漏,或是兵马调动的痕迹,明军就可以突袭过河。至不济被鞑子兵识破了,大不了就是两千骑兵去活动一圈,也没什么损失。

赤古台拱手领命,方原又交代道,“老三,传令全军,每日的军事操练两个时辰,一日在夜间,一日在白日,轮流着来。我们再在河岸安装上高音大喇叭,操练之时将声儿传到河对岸去。我们睡不着觉,鞑子兵也不要睡觉。”

方原的计划是充分发挥了主攻的先手优势,不计手段的打击鞑子兵的军心士气,令对岸的鞑子兵随时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看这些鞑子兵还能在对岸熬上多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