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8章 打完再说(1 / 2)

加入书签

从皇宫到翰林院,从翰林院到仲府,仲逸每日重复的路线大致就是如此,属于几点一线那种。

要说一个偶尔的意外,那也是到穆一虹的小院,或樊文予府上走走、看看。

就这么简单,这么规律。

被仲逸‘训斥’一番后,樊文予确实乖巧许多,每日早出晚归,在都察院忙的也是不亦乐乎。

即便没有差事时,他便翻阅一些前辈办理过的经典之案,算是另外一种学习。

穆一虹治下的诚信堂,尤其小地瓜负责的杂货铺,买卖越做越红武众臣议事,事关北方的鞑靼。

数日前,北方驻军来报:鞑靼纠集数万兵马,蠢蠢欲动,似乎有南下的迹象。请朝廷定夺:是否增兵北征,还是另有部署?

对此,朝中又分成两种声音:主战与主和。

力主出战的大多为武将一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北虏南寇都一样,只有将他们灭掉,才能真正消停。否则只是一时安分,日后依旧要对阵军前,没有第二条路走。

而主张讲和的则比较复杂,有人担心战而不能胜,有人恐粮草军饷无法备足,还有人说鞑靼远比倭寇难对付,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兵力也极为充足,不宜开战。

这其中,有内阁的大臣,有户部的主官,甚至于五军都督府、兵部的人,他们也不主张刀剑相向,消耗太大。

作为继位还不到一年的朱载垕来说,他并非拘泥于开战与讲和两个选择,而是因交战以外的另一个因素。

连同抗倭一样,若是能解除‘海禁’,倭寇作乱的手法就会大变,剿倭的策略自然也就要调整。

这一点,早在裕府时,他就曾与仲逸说过。当时,二人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鞑靼毕竟不同于倭国,而他们也要互通交易、开放市场,不管怎么说,大家总是要吃饭的嘛。

议和,原本还是可以考虑的,但如今鞑靼竟先纠集数万人马示威挑衅,在这种情形之下,若是在提出议和,岂不是很没面子?

再说了,他这个皇帝,还是个继位不久的新君,绝不能含糊。

可是,文武百官中,就这两种声音吗?

朱载垕看着底下有人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不那么明显,总归是乱哄哄的感觉。

这么多人,大多都是打酱油的,做不了主,还得凑个数,不易于形成统一意见。

后来一想,朱载垕干脆决定:换个地方说,只留下内阁大臣,以及都督府、兵部、户部部分主官,重新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