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2章 桥,还是要修的(1 / 2)

加入书签

陶老头说的没错,次日早晨起来,天空依旧细雨蒙蒙。

好在雨不大,勉强可以外出。

众人到齐后,仲逸却吩咐程默牵来马匹,陶朔已备好斗笠、雨披,可以出发了。

“仲大人,”,众人正忙活之际,却见陶朔走了过来,向仲逸附耳几句。

仲逸摆摆手,向众人吩咐道:“王小旗、小四儿,你们几人骑马先行,我们随后就到”。

末了,他特意叮嘱道:记住,直奔福州方向,一路之上,动静可以整大些。只是路面湿滑,当心赶路。

“明白”,小四等人立刻领命而去。

回到屋中,却见陶雯儿已候在那里,似有话说。

陶朔为仲逸请坐,奉上一杯茶水,似笑非笑的样子:“师,仲大人,小妹有话要说,事关抗倭”。

事关抗倭?

一个足不出户的小女子,竟能谈到抗倭大计?

那日初次见面,见她有高论,或许今日也却有高见。

“陶姑娘,说来听听,事关抗倭,人人有责”,仲逸缓缓端起茶杯,耐心十足。

片刻之后,陶雯儿缓缓上前道:“仲大人,战事迫在眉睫,双方拼的是兵力、兵器,更要注意保密,间谍与反间谍,也是战事一部分”。

村中有人做海盗,海盗中有通倭之人。

仲逸在昨晚就曾想到,而此刻陶雯儿却说了出来。

“不知陶姑娘所说,具体为何?”,此刻的翰林院侍读,反倒成了一个旁观者。

陶雯儿微微一笑:“仲大人身为朝廷命官,年纪轻轻却能领了监军协理的差事,想必,心中早已有数了吧?”。

陶雯儿所说,实则暗示仲逸:仅仅派小四他们几人,到小小的陶家庄吹吹风,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如何用到反间谍之计,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给出的建议是:既然话已说出,必须要辅助实际行动:真要向福州城运送粮饷,还要部署重兵。

与此同时,军中军外,也要派出可靠之人,将提前编排的消息传到真正通倭之人耳中,再由他们将这个消息传到倭贼那里。

不简单

昨晚,当老陶头说起要将他的子女托付时,仲逸还是有些犹豫的,毕竟此事要经过师父准许才行,不过从现在看来,这层担忧还是少了许多。

咳咳,仲逸不由得望望窗外,随意说了一句:“此事,我已知晓,两军阵前,战事非同儿戏,岂是说说那么简单?”。

就这样吧,仲逸放下茶杯,便吩咐陶朔向门外走去。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陶朔却莫名其妙的插了一句:“仲大人,是不是地形查看的还不够?还是”。

不愧是的兄妹二人,听话听的真切。

“此事,再说吧,你们不得将方才所说传出去,记住了”,仲逸再次叮嘱一番,之后便走了出去。

对这两孩子,还是先打击一下,沉淀沉淀也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