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0章 南北而行(下)(1 / 2)

加入书签

“预备,开始……”。

城外向北数里的空地一侧,罗英大喊一声,六人六骑,顷刻而出,向前直奔而去。

毫无意外,阿虎兄弟骑术最佳。罗英、程默次之,仲逸与李序南最后。

很明显,这是各人身份使然,与真正的骑术无关。只有这样的结果才符合常理:阿虎二人经常外出办差,又负责各位大人安危,骑术自然要高些。

若抛开这一层,莫说六人,就是六百人同时参与赛马,他也可轻松拔头筹。

当年在义中村向田二叔学骑术时,仲逸还不到官,才是他们的任务所在。

只是这茫茫山野,各人朝不同方向而去,要找到,谈何容易?

看来,去柳谷村的计划是完不成了,能在晚饭前,找到二位大人就不错了。

当然,对罗英来说,这些,都不是他要操心的。

其他人皆朝西北、东北,甚至正北方向而去,唯独罗英一人南下,这绝非偶然。

早在义中村时,养马人田二叔就曾说过:马儿喜欢吃什么东西,最讨厌什么等等,仲逸早就铭记在心。

如今,有罗英、程默的配合,让几匹马受点惊吓,朝不同方向而去,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

一路南下百余里,罗英终于看到前面一队人马缓缓行走在山道上,各种旗帜飘扬,隐约可见一个个大字。

“何人如此大胆?敢拦截钦差仪仗?”。

罗英才绕到人群前,立刻就有人迎了上来,厉声喝道:“拿下”。

这架势、这气魄,才是真正的钦差规制。

“慢着,百姓拦截钦差仪仗,或许真有什么冤情,带过来,本官要问话”。

为首的刑部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对视一眼,吩咐各自属下向后退去,罗英则被带了上来。

“启禀青天大老爷,小的有冤情,天大的冤情”。

罗英使劲挣脱两名差役控制,向前拜道:“见过二位大人,大人要为我们做主啊”。

“有何冤情?慢慢说来”,那名刑部侍郎缓缓说道:“=但不能道听途说,要有确凿的证据”。

好不容易才见到钦差一面,怎么可能错过这次机会呢?

“青天大老爷,我们这里的府衙、县衙增加赋税名目、加重征税比例,百姓们苦不堪言,没有活路啊”。

说着,罗英掏出信封:“小的所说句句属实,这是当地部分百姓联名签名,请二位大人过目”。

联名签名?

两位钦差对视一眼,而后微微点点头。

“这位壮士,若你所说属实,朝廷自会派人核查,反之,若你信口开河,朝廷也自会严办”。

刑部侍郎笑道:‘凭你一人之力,为何说榆林府各县皆是如此?难道你一一去过?’。

罗英郑重其事道:“小的在其他县也有亲戚好友,北边这几个县,皆是如此,想必其他县也好不到那里,这是所有百姓的呼声。若是不信,大人们去榆林府,一问便知”。

这时,那名都察院左副御史上前一步道:“朝廷自有规制,不得随意鸣冤告状,不过,你们说的并非针对某一人,而是增加税赋名目与加重税收比例,倒也不为过”。

末了,他继续道:“我们此次只是路过榆林府,另有差事,但离京时,圣上曾有旨意:若所过之处,有当地百姓反映民怨,可做初步核实,确认属实后,再移送其他衙门处置”。

显然,无论刑部左侍郎,还是都察院副都御史,他们二人更相信------那封书信。

此前,刑部郎中樊文予已差人向他们二人捎过话,并道出事情原委。

此事已得到内阁次辅徐阶、礼部尚书袁炜的重视,他们也分别有所暗示……

罗英的告状喊冤,已不是他个人的事儿了,更不会是一家之言。

天下之事,有时就凭一张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人是如此,事儿,也是如此。事情,还总的靠人去做。

具体到眼下,罗英所说之事,只要这位刑部侍郎与左副都御史愿意查,就可以查,而且一定能查出端倪来。

“二位大人如此说,小的就放心了,只是,小的一介草民,说出如此大事,难免性命有危。故此,还请二人大人准许小的先行离去,并替小的保密”。

罗英压低声音道:“小的可将那些同乡联名画押的状纸留下,不知二位大人,意下如何?”。

还意下如何?有仲逸、樊文予、李序南提前部署,结果自然没有多少意外。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为自己安危着想,不为过。只是这上面联名签名之人,在过堂时,最好都能前来衙门作证,至少要推出一批代表来”。

副左都御史随意说道:“这么多人来衙门,总不会都有性命之忧吧?况且,朝廷也会对作证之人进行保护”。

这话说的,简直了,就是为罗英量身定做。

此事中,樊文予与李序南功不可没。

“二位大人如此说,真是太好了,只是小的还有一事相求”。

说这话的时候,估计罗英自己都觉得有些‘过分’了,即便提前打过招呼,但毕竟身份有别,在两名三品大员面前,他这个昔日的蠡县县衙差役,简直逆天了。

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情势所迫,也顾不了那么许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