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零一章 动力源(1 / 2)

加入书签

明了了产能规模,确定了产品方向,讨论总算不是无的放矢了。

但这还不够。

需要确定的因素还很多。

比如说动力来源,这个时代动力肯定是电力,那就需要设计电厂。

电厂设计,又需要考虑,是水电还是火电。

力波建设火电站,条件是具备的。

根据当地人描述,探矿队在铁矿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座大山里,找到了一座煤矿,在其周边还找到了好几个矿苗。这是一个地下煤矿区,由于时间有限,来不及进行详细勘测,单从露头矿苗和当地地质形成条件分析,这个煤矿的储量初步估计不会少于二十亿吨,属于中型煤田。

不过这里的煤,品质不是太好。

从现场取得样品分析,力波的煤炭水分含量略高,燃烧或用作炼焦时,热量浪费略大。

它的灰分也较多,用作动力煤时,炉内结渣较多,高炉维护期、寿命均会相应缩短;用作焦煤炼钢,需增加石灰用量百分之二,高炉产量下降百分之四左右。

它的含硫量也比较高,生产时污染较严重,并且需要专门的脱硫作业设备。

不过它的发热量还可以,基本达到了标准煤的发热量。提前对煤炭进行加热脱水处理,燃烧发热量还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用来作为动力煤、炼焦煤,均是合格的。

但是要进行煤矿开采,难度也不小。

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重重大山之中,将开采出来的煤炭运送过来!

这中间可隔着好几座小山头。

如果是走直线距离,那就需要挖掘隧道,这个工程量就算是请专业的铁道兵来做,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要是绕路,沿途也多是高山深壑,修建公路或是铁路,都非常艰难,还要预防高山滚石、塌方,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山谷之间,倒是有水。

但这些水流要么是浅浅的溪流,要么就是落差太大,用来作为观景的瀑布或是搞漂流运动很好,作为运输通航则完全不可行。

以上种种困难,都说明从煤矿区,小规模运送煤炭尚可,但要大规模持续运煤,则投资和难度都极大,建设周期也非常长。

那么水电呢?

力波地区同样也具有丰沛的水电资源,其年均降水量达到了一千七百毫米,在雨季甚至达到了两千六百毫米。山中水位落差大,非常适合建设水电。

问题是,水电建设周期更长!

按国内制定的标准,从论证到立项,到审批、设计,再到建设,总周期长达十五到二十年!

哪怕力波这里无需考虑国内审批,其考察、设计工作,也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之后再花四到十年来建设,至少也要到二零一零年,才能全面投入使用。

这样的进度,白云天完全不能接受。

他看众人针对是采用火电还是水电,分成两派争得面红耳赤,于是用力敲了敲桌子,让他们停下来,开口道:“除了水电、火电,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下其他的方式呢?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听到他的意见,众人面面相觑。

风电?

诚然,徳汶岛位于南纬七度附近,与赤道无风带相距不远。从全球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统计来说,也是较低的,年均风能为每小时十点四公里,属于最低级。

但在山区,由于海拔高度差形成的温度差异,却存在着强对流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