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93章 礼玉文化(1 / 2)

加入书签

接着老陈还给至尊宝和鲁小鱼展示了他丰富的玉器见识以及他收藏的战国玉器。关于战国玉器它也有自己的特征。双龙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时期已多见双龙首形璜。其造型是单纯地作拱桥(虹)形。这种玉珍发展到战国时期变成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安徽长丰杨公墓者、山东临淄商玉村者、河南信阳长台关者等颇具代表性。

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珍为主体,在其上下边缘附设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曾面等纹饰,使玉佩造型更为丰满;由原来的单行对称,变为二或三层对称,丰富和增强了对称形式美;由于施用按雕工艺,加强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现剔透的生动感。此类玉佩的创新形式被汉代玉佩所继承。

龙首形带钩。春秋时期带钩,形体较宽而短,钩头较薄,如宝鸡益门村所出者,其用法当属襟钩。可能不是腰带上的正式带钩,而是上在交领下方的小钩。它相当于近现代中式上衣的纽和。战国时期的玉带钩,造型变化了许多,其特点是:形体窄长,弯曲,较短;多四方体,多四方钮;钩首作龙首形,嘴较薄,稍上翘,尾略向下弯曲;如将它平放,则钩尾略高于钩钮底边线;多数光素,个别的于钩身雕出几条阳线直线纹。

谷纹龙形佩的分类。春秋谷纹龙形佩少见,且造型较单一,形体弯转不甚,如金胜村所出者。战国时它的形体变化较大,如按时间先后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波折形,或作一个弯转,如山西长治分水岭者;山西潞河者;其二,作两个弯转,如中山国者及安徽天长三角圩者;其三,作三个或更多弯转,如中山国晚期墓者和安徽长丰杨公乡者与河南固始所出者。

这些造型的系列,表现出它们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似乎说明人们对龙文化的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弯转多者,则动感强)。战国玉龙的艺术特色是飞动之美。玉龙造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年代越晚者,形体的姿态美越突出。

古代玉龙的造型,唯战国者达到了美的极至:它是战国激荡若狂澜,欣欣而勃发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天朝传统文化动感特色的一次极好的展现。

楚龙异彩。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主龙是装饰品的主体之一,而楚国玉龙更是别具风彩,值得深入研讨。各地考古发掘的楚国玉龙,其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归纳之起来有:其一,龙身弯转较少(多一个或两个弯转,多回首形);其二,龙首有角或耳,无眼睛,上唇长(长脸),下唇短且内卷,并与上唇相连,连接处形成圆孔,上唇与身体相接;其三,身缘出毛(或爪)且较长,或呈两分其上有平行阴线纹一至三条;其四,多数有阴线谷纹,少数为浅浮雕谷纹饰用单阴线,粗放有力;其五,龙体如奔驰腾跟,风格顽健狂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