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七十三章 潼关之战(六)(1 / 2)

加入书签

潼关城内城西,大军云集;杀气冲天,飞鸟不敢落。

对外宣传的潼关守将巫山伯马世耀的大旗,很威风的在城头上飘扬着。但是,在城内的街道上,马世耀的帅旗,却被挤在了不显眼的角落里。

这里的随便哪个旗号,都比他要来得威风,来得响亮!

“提营总制,汝侯,权将军刘!”这是人称总哨刘爷刘宗敏的大旗。

“左营制将军,磁侯刘!”这是磁侯刘芳亮的大旗。

“权将军,泽侯田!”田见秀虽然此时人在湖广管理民政屯田事务,不在陕西,但是他的旗号仍旧在刘宗敏的大旗右侧树立着。

至于说高一功、袁宗第、郝摇旗、刘体纯、李强、李友、白旺、白鸣鹤、李双喜、张鼐等顺军大将的旗号,依次雁翅排开在城内潼关总兵衙署前。在他们的帅旗认旗下,各自的亲兵护卫,一色的都是精壮兵丁,精良的甲胄器械,远处的箭道上,喂养的膘肥体壮毛片油亮的战马不时的发出一声声嘶鸣。

人马虽然多,但是,却没有人敢发出喧哗之声。因为,就在总兵衙署门前,大顺皇帝的御营亲兵在从辕门一直到帅堂前摆开了队列。威严、肃杀之气充斥在帅府。

潼关城外,往西安,哦,不对,是大顺的都城长安的官道两侧,更是大军云集。旗幡如海,刀枪铳炮如林,兵丁马匹如云。

顺军在陕西的主力精锐,尽数在此了。

潼关总兵的帅府,此时成了李自成的临时指挥部,或者说是行宫。

而帅府的大堂上,此时更是成了大顺朝廷的议事所在。

李自成像一个陕北老农一样,蹲在地上,手,重新出现。结果,在大顺军占领关中的当年,便是一个丰收年。今年秋天则是第二年大丰收。在很多顺军老人们看来,明明今年的情形比任何一年都更像灾年,几乎春天就没怎么下雨,差一点就又闹起蝗灾来,然而关中平原上的小麦和棉花却丰收了。这还不算人们抢种的那些高粱,利用山坡沙地种植的红薯、土豆等作物。眼下的顺军,正应了那句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几句话讲完,众人纷纷放下碗筷,开始商议前方的军情。按照李自成的想法,顺军准备利用潼关的地理优势,进行逐层逐次的抗击防御,大量的杀伤消耗清军兵力,让清军陷入疲惫作战的地步。等到清军体力、兵力、士气都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突然以顺军主力杀出,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战。

这也就是为何顺军大军云集在此的原因。

“捷轩,前方战事如何?”

“皇上!马世耀打得不错。算得上有声有色。!到今天早上为止,已经斩杀辫子兵上万人,斩首清军总兵两人,总兵以下、守备以上官将数十人。缴获各色旗帜百余面!”

其实,这些前线的战斗进展情况,以李自成的丰富经验,他都不必听汇报,只需用耳朵听听前线隐约传来的喊杀声、枪炮声,就能知道个七八成。

他满意的点点头,“传朕的旨意,巫山伯马世耀所部奋勇杀敌,着兵丁每人赏银元十块,肉一斤,酒一瓶。各级官佐皆有赏赐!”

“是!臣等领旨!”

“林泉,北面的情形如何?”

“皇上,高皇后派人快马送来最新军情,罗虎将军已经率领所部北上,到达预先确定的位置富平、三原等地,休整军马以逸待劳,务求全歼北路来犯的鞑子兵马!”

李自成出征,他的皇后高桂英便在长安城中为他留守根本之地。而震山营主将罗虎,和大顺军中最为精悍的震山营数万人马,则是作为镇守长安城的力量,留在了长安。当然,这是表面上对外的说法,为的便是迷惑震慑城内那些官绅,防备他们见大军不在,心生异动。

此时,在高皇后的指挥下,罗虎留下一万人马交给养母高皇后掌握,自己亲自率领所部余下的兵马,悄悄北上。

姜镶等人率领自己的部队,将陕北变成一片焦土之后,看着满目疮痍,四野萧条,十室九空的景象,这才心满意足的南下。

大军前锋一出铜川,不由得这些人们便是眼前一亮。

如果将陕北和关中做一个对比,让姜镶这些人行诸文字的话,他们怕是说不出什么来,也只能说:“陕北是流贼老巢,好房子多,金银多!而这关中嘛!嘿嘿!”

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攻取陕西后,他的老部下们,正是应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老话,纷纷请假回陕北老家。祭祖、探亲,请客,盖房子!一切能够光宗耀祖的行为,都要走一遍。于是,陕北地面上,宅邸纷纷拔地而起,这些顺军将领、军官们兜里都不缺钱,只要把自己家的房子盖得好,盖得快,自然是大把的花银子,弄得泥瓦匠、木匠们的工钱打着跟头的往上涨价。

可是,这关中就和陕北大不一样了。虽然是冬天,可是,沟渠里仍旧可以看到冰层下有浅浅的水流在流动,残雪下面,冬小麦的麦苗露出了可爱的嫩绿色。有人用刀挖开了冻土请大帅姜镶观看,肥沃的土壤向外透出阵阵泥土的清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