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崔景怀亮出自己的身份, 一锤定音的决定王同知与城中几家豪族的结局,陈阳城中氛围骤然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几家在陈阳城中呼风唤雨,地位崇高的豪族大户都被城卫司给围住, 引得城中居民议论纷纷, 无数人在私下里拍手称快。

对于何殊而言, 从她离开府衙起,就代表着此事已在她这里告一段落,接下来只需等待最后的调查与处置结果。

次日醒来收拾好行礼后, 何殊三人就在崔景怀的陪同下,一起来到青山书院外。

崔景怀拜托过的吴教谕得到消息, 已经提前等在书院外。

“有劳吴先生久候, 在下本打算昨日上门拜会, 因临时有事耽误,才拖延至今天, 失礼之处, 还请先生见谅。”

过去的书院基本是清净之地, 在某些消息传递方面较为延迟。

但是现在的青山书院早已变得今非昔比,早在昨日, 书院方面就已知道城中出现的变故。

府衙甚至还特意派人去书院传信,要求书院方面要负责安抚与约束好学子, 不要在这关键时期闹出什么动静。

毕竟青山书院中有多位出自那些家族, 或是与那些家族有关连的学子, 可能也需配合调查。

吴教谕是在府学有正经编制的学官,知道正是眼前这位为给外甥出头,不惜给陈阳城换个天。

他早前只是感念对方的救命之恩,此刻再见眼前这位救命恩人,心情难免复杂的同时, 还有些无措。

哪怕崔景怀身上毫无盛气凌人之势,待他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温和客气。

“崔东家客气了,东家待吴某恩同再造,现在能有机会为东家略尽举手之劳,是吴某的荣幸。”

双方简单的寒暄过后,崔景怀才向对方介绍何殊三人。

“学生商谨恒/冯立/邱颜见过吴教谕!”

吴教谕赶紧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几位小友不必多礼!”

知道对方这是因为听说了昨日的消息,才会这般拘谨小心,崔景怀也没有勉强,毕竟他那‘外甥’的真实身份更吓人,旁人还真没资格受他的礼。

与崔景怀在书院外道别后,何殊三人便跟着吴教谕走进青山书院,去见几位将会在接下来教他们的先生。

三人虽然只是借读,按照书院的规矩,也需住在书院中接受统一管理。

吴教谕担心三人与其他学子不熟悉,又是初入陌生环境不适应,跟人产生矛盾,特意为三人单独准备一间宿舍。

难得能有机会为救命恩人做件事,吴教谕可谓是相当上心,尽力将处处都安排得周到细致。

见完先生后,又被带到这间已经收拾好的宿舍,何殊也能看得出对方的用心。

她的真实身份是个需要避人耳目的秘密,此行身边人中,也就邱颜知道真相,崔景怀和冯立都不知道,其他人更不知道。

这样以来,与人同住一室时,难免的存在许多不便。

崔景怀与冯立知道她是太子,又是近卫,早就习惯她的一些特殊习惯与避讳,并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毕竟在他们看来,何殊这位没什么恶习,很好伺候的太子,已经是位十分难得的贤太子。

只是那些习惯与避讳在外人看来,势必会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长时间与人近距离相处,肯定容易引人注意乃至怀疑。

即便青山书院、武院,以及各地的军营,在翻新扩建时,都与皇宫中的部分宫殿一样,使用由何殊提供的图纸,建造出隔间式厕所和浴室,地下修有相应的排水通道。

从而能在方便清洁打扫的同时,还能尽量保障个人**。

所以何殊在看过自己三人接下来要住的宿舍环境后,满意的同时,也暗自松了口气。

虽然没打算一辈子瞒着,但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不能曝露自己本为公主的真相。

因为件事不仅会关系到她家的皇位,还会决定她家人与亲近之人的生死前程,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大安生动乱,再次陷入诸王夺位的纷争之中。

在史上从无前例,皇族宗室人丁兴旺的情况下,想要让朝臣与百姓接受一位女皇储,绝对是个非常巨大挑战。

所以她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与绝对把握之前,绝对不能曝露出自己的真实性别。

这也是何殊此前无比期待她爹能生个真儿子的原因,为了这个太子之位,她实在付出太多,承受太多,多到让她深感得不偿失。

在宿舍放下行礼,换上青山书院统一发放的天青色长衫制服后,吴教谕又亲自将三人送到他们将要插班的教室外。

此时正值青山书院的早读自习时间,注意到自家教室走进三位陌生少年,这些年龄基本都在十二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少年们,都难掩好奇之色。

青山书院是比青山府学的招生规模更大,在大安更具影响力的顶尖学院之一。

能在青山书院就读的学子,青山州籍的其实只占

一小部分,更多的其实是来自省内外其它州府的学子。

所以青山书院的入学门槛颇高,聚集着两三个省的青少年俊杰。

这也是何殊会选择进入这青山书院的原因之一,这里不仅有大批已考取秀才的少年,还有许多已经考取举人功名的士子。

其中的许多人将来都有机会成长为国之栋梁,而他们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与理念。

何殊对他们寄予厚望的同时,当然也很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

此刻察觉到周围充满好奇与打量的目光,何殊坦然大方的微笑着站在讲台前,对教室内的众人拱手施礼道。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商谨恒,这两位是我的同伴冯立和邱颜,我们家住上京,这次出来游学,将要在班上借读一段时间,还请诸位同学多多指教。”

沈卓一早来到教室,看到后排多出三张空桌,就猜到那三个位置应该是给何殊他们准备的,所以他与坐在附近同窗商量,换了个位置。

听到何殊自我介绍,随即站起身拱手道。

“欢迎三位贤兄,希望我们接下来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见班中平日里专注学习,成绩最好的沈卓已经率先表态,其他少年也纷纷表示欢迎,使得教室中的氛围变得空前热闹。

教室后排的三张空书桌,明显是为他们三人提前准备的,所以与何殊三人与这些同窗们打过招呼后,就往后排走去。

知道自己三人是被安排到沈卓所在的这个班,何殊就知道这是吴教谕用心安排的结果。

毕竟他们三人都只是白身,目前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现在进入的班级却是青山书院中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他们此前已听沈卓介绍过他所在的班级情况,青山书院是根据学子的学习进度分班,这个班中大多都已取得举人功名。

可谓是聚集着书院中学习进度最快,接受能力最强,年龄却相对较小的一批学子。

何殊坐到与沈卓的座位相隔一条过道的书桌前,笑吟吟的说道。

“没想到我们竟能有幸进入这个班,与沈兄做同学,真令人高兴,多谢沈贤弟帮忙周全。”

沈卓已经习惯对方这直接而又直白的说话风格,“能在班上看到三位贤兄,卓也十分惊喜。”

接着,沈卓又低声补充道,“我们昨天交上以农忙为核心的文章后,又被要求在明晚之前交上一份以税改方案为核心的文章,柳先生接下来肯定还会以此为主题,要求我们各抒己见。”

听到还要写文章,何殊顿时感到头大,心存侥幸的问道。

“我们只是借读生,应该不用写文章吧。”

何殊从不怀疑优生所做出的某些预判,因为他们在得老师看重的同时,往往也会更了解老师的教学习惯。

此前已得到过沈卓的提醒,她也打过腹稿,若被先生提问,她肯定能就税改方案说出个一、二、三出来。

可是除了要议,还要写文章,何殊就更加头痛了。

哪怕她早就提倡要摒弃过去那繁复的公文格式,要求大臣在上奏折时,尽量简洁明了,写明核心重点,不要引经据典的废话一大堆,给她增加工作量。

然而她面对的是一个早已习惯传统行文风格的大群体,他们的审美习惯早已固定,只有占比很少的一部分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在尝试改变。

如此一来,何殊虽然早就有心想要改变科举考试模式,也不能轻举妄动,因为那样很有可能会耽误年轻一辈的前程。

毕竟那些负责评判考生成绩的考官,大多都坚持并奉行过去那一套,她只能要求各个书院在教授学子时,同时教授两种文章风格。

只是对何殊这位更喜欢以数据说话,什么文章都不耐烦看的理科生而言,她是哪种文章都不会写。

毕竟身为太子,她身边最不缺的就是会写文章的人,不过是这趟出来没有随身带上而已。

看着何殊那毫不掩饰愁苦之色的反应,沈卓不禁失笑。

“商兄不必如此烦恼,或许真如商兄所愿,先生会对三位**开一面。”

何殊和这些传统文士大儒打交道的经验还算丰富,知道这个希望渺茫 。

“算了,反正不仅我,冯立和邱颜也不擅长写文章,到时候我们三个一起丢脸好了,现在看来,我们可能确实更适合去武院借读。”

说话间,柳先生已经走入教室,教室内的众人迅速安静下来,站起身给先生躬身问安。

何殊这辈子也就是在三岁那年,被先帝接入宫中后,与其他皇孙们一起在宫中正经上过几个月的课。

知道她这辈子的祖父是位特别典型的帝王,将帝王权势以外的一切都视为浮云,对儿孙们都没什么天伦之情,何殊当时过得可谓是步步惊心。

所以她即便对那些翰林学士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生怕因自己表现得太差而连累到这辈子的父母。

好在那段艰难的

时光持续的并不久,她爹登基继位后,她压根就没正式上过课,遇到不懂不会的直接问身边人即可。

如今时隔多年,再次坐到教室中听老师讲课,若非此行她是带着目的来的,何殊根本没耐心坐在这里,听人讲这些她不怎么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班上被塞进来三个借读生的事,柳先生并不高兴,尤其是这三人不仅身无功名,也没有奉上可以展现其水平的文章。

可是对于这件事,连向来重视规矩的山长都没拒绝,他这个先生当然也没有权利反对。

既然这三个借读生不懂规矩,柳先生只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对方水平。

这个方式就是多提问,在课堂上轮流点何殊三人的名提问,他倒也不存在刻意刁难的想法,提出的问题是由浅及深。

何殊别的不行,但论记忆力,这天下可谓是少有对手,她既然计划要来这青山书院,当然是提前做了些准备工作。

囫囵吞枣般的背了一肚子书,再结合她之前听那些筵经官讲过的一些内容,回答得还算过关,在这方面的积累,与班上其他学子的水平没有差太多。

可是冯立与邱颜就惨了,他们两人一个满脑子医经药理,仅有的业余爱好是下厨,一个最喜欢在精进身手之余,钻研用兵之道。

所以这两人面对那些问题,总是十分光棍的以‘不知道’作为回答,将柳先生气得脸色铁青,直接给这两位借读生打上‘不学无术’的标签。

看着柳先生在下课离开时,怒气冲冲的背影,何殊难免有些心虚,转头看向冯立二人。

“我早说过,你们好歹也要认真看几页书,不要将自己的本质暴露得太彻底,你们都不听,现在丢脸了吧。”

冯立一脸无所谓的回道,“丢脸就丢脸吧,反正文的不行,我武的行啊,谁要是敢欺我读书少,我就与他在拳脚功夫上见高低。”

邱颜也很坦然,“我也无所谓,反正我们最多只在这里借读半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

至于为丢脸而生出羞惭、自卑之类的情绪,压根就不存在。

两人都很清楚,书院中的这些学子读书再厉害,也要在通过层层考核后,将来才有那么一丝机会能与他们再见。

再见时,也只有在他们面前低头行礼的份,他们又怎会在意现在的这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毕竟他们此生的唯一使命就是要保护好太子,太子身系他们这些人的生死荣辱。

眼看这两人压根就不在意什么面子,丝毫不为自己的‘不学无术’感到有压力,何殊无奈之余,也松了口气。

何殊的同理心强,冯立二人是为了保护她才不得不跟着来书院,若是被打击到自尊心,在这里受煎熬,她肯定会感到难辞其咎。

再加上何殊一直认为所有人都是有思想的血肉之躯,值得尊重,所以她始终无法以理所当然的心态,要求或是任由别人为自己付出与牺牲。

沈卓此前已经隐约察觉到这三人都不像是多会读书人,才会总想尽量提醒一下,好让三人都能提前做些准备。

随着这节课上完,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何殊的水平之高,也低估了另外两位的水平之差。

此刻见到冯立二人这破罐子破摔的反应,他忍不住出声。

“二位贤兄既已来此借读,何不稍费些心力,我这里有一些已整理好的笔记与经义注释,只要能记下,用来应对先生们日常的提问,应该不成问题。”

沈卓并不是爱管闲事的人,实在是因为他自觉承何殊三人的情义太多,想要尽量回报一下。

大家就是少年人,冯立与邱颜若在书院中传出‘不学无术’之名,势必会受人鄙夷,只是这两人目前还没体会到那种处境,才能这般无所谓。

冯立闻言,忙不迭的摆手道,“多谢贤弟的好意,我们实在没有当读书人的天分,也没公子那么好的记性,看到这些书就头痛,听到别人讲这些书中的内容,脑子就犯困。”

这绝对是大实话,他们要是能学得进去这些东西,现在的水平说不定比这青山书院里的先生们还高,毕竟他们拥有太多学习机会与资源。

何殊对此也十分无语,说到底,这两人虽是暗卫出身,却没受多少搓磨。

又因资质出众而被选为她的近侍,享有太多外人想象不到的资源,才能活得这么洒脱与自我。

“算了,沈贤弟也知道,他们两个是为了陪我,才会一起来这里当借读生,不愿学就不学吧,不过你们下次要尽量表现得羞愧些,不能将先生们气狠了。”

两人立刻毫无异议的一口应下,态度十分诚恳。

这下轮到沈卓感到无语了,不知道何殊这位品学兼优,对自己要求很严、很自律的人,怎么会这么纵容自己身边的人。

与此同时,被气狠了的柳先生直接去找吴教谕,跟对方讲了一遍冯立与邱颜在课堂上的拙劣表现。

吴教谕叹了口气,将茶杯往对方面前推了推,温声劝慰道。

柳兄有所不知,那位商公子家世不凡,他的舅舅不仅是在下的救命恩人,身份也很不一般,你说的这两位,应该只是商公子的护卫,不学无术也正常,我们犯不着因此而生气。”

柳先生闻言,不仅气没消,反而感到更为恼怒。

“书院有明文规定,不许任何学子带随从入学,现在怎可为这个商公子破例?”

“所以人家也是以借读生的名义申请进入书院,从流程方面讲,还是合乎规定的,毕竟只是借读生。。”

高声说完,吴教谕再次放低声音,语气温和的说道。

“更何况城中昨日发生的变故,柳兄应该也有所耳闻吧?”

在陈阳城中只手遮天的几家豪族,与王同知家都被围了的事,现在已是陈阳城中人尽皆知的事。

柳先生当然也知道些相关消息,“你别转移话题,这与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据我所知,那几家这次之所以被收拾,全因那几家的败家子当街纵马疾驰,还抽打躲避不及的无辜路人,恰好撞到他们三人手里,被他们反手教育了一顿,这才有了这声变故。”

柳先生听说过对方说的这段过程,只是他并不知道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当事者,正是他班上新来的那三个借读生。

“看来他们的本事不小啊,不过他们的身手既然这么好,怎么不选择去武院,而是来我们书院?”

吴教谕有些尴尬的干笑道,“这不是有我这位故人在书院,方便行事嘛,再说那两位护卫不通文采,那位商公子不是颇有才学嘛。”

说起这个,柳先生没好气的摆摆手道。

“那就是个糊弄人的,没有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应付我的提问还行,要是参加考试,连个府试都过不了。”

“反正人家是京中豪门子弟,前程又不在科举考试上,你就不要太较真了,只要他们不惹事生非,就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别对他们提要求,省得为难别人,也难为你自己。”

柳先生不满的皱眉道,“我们做的就是教书育人这一行,怎能为了自己图省事,就放弃学生?”

吴教谕也不愿跟这位做事很有原则的老先生争论,笑着劝道。

“反正事情就中这么回事,他们在此借读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我希望大家都能尽量和睦相处,不要闹得不愉快。”

柳先生冷哼一声道,“我们青山书院乃是读书圣地,书院中聚集的都是有修养、有素质的读书人,又不跟武院那样乌烟瘴气,有什么好不放心的,竟然还要带着护卫入学,这些个权贵子弟……”

吴教谕迅速出声打断对方的抱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