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章 八大王(2 / 2)

加入书签

太平的行军一直持续到宜川城西二十里外,此时已经是二月二十八了,短短二百里路,竟然走了六天,平均一天不到四十里,没得办法,瓶瓶罐罐的太多了,一路上还要征粮。

这浪费了不少时间,因为已经征无可征了。

宜川县不大,但挺坚固的,弘治时代陕西省兵备衙门还重新加固了一遍,城外村野之间的尸体也很多,好像不少人都是得瘟疫死了的,男男女女摞在一起,像是一座座小山。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大伙儿对这片两眼一抹黑,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敌人有多少?分布在哪里?有没有骑卒?士气如何?附近还有没有友军活动?哪里可以征到粮草?王佐挂本人在哪里?刘汝魁等大寇又藏在哪里?水里有没有被百姓投毒?

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官军几乎一个都答不上来,这样事情就很难办了。

洪承畴挺老练,不结连营,各军分开驻扎,不出斥候,任凭各军自行打探消息,打井取水,保证干净水源,拿粮食讨好百姓,然后趁机套话,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各军矛盾重重,一路上几乎是打到宜川来的,此时指望大伙儿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根本就是个笑话。..

李师道默默记下,来到陌生环境,情况不明,正是立足未稳之时,当先自保,立于不败之地,再图其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策,不要照搬兵书,别强行搞什么万众一心。

这仗能打就打,打不了,大伙儿各自逃命去也,回头各谋出路就是。

对于洪承畴来说,他希望打赢,但部下的乌合之众已经用各种行动告诉他,你在做梦,因此洪承畴也没抱多少希望,打败了,回韩城就是,至于杨鹤的问责,自有办法答辩。

如今陕西糜烂至斯,朝廷也不是不知道,只要自己真的尽力了,内阁也不会上票拿人,就看皇帝什么态度了,扪心自问,自出仕以来,洪承畴觉得自己还是对得起大明的。

不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少也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从来没想着推诿怠慢,如果这样皇帝还要怪罪,那真是不讲理了,有本事把饷发了啊?看我不给你来个连战连捷!

只可惜这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成为现实,连辽军都还欠着军饷呢。

大抵如此吧,朝野局势扑朔迷离,皇帝疑神疑鬼,满朝文武战战兢兢,还有得玩呢。

崇祯二年三月初一,抵达宜川的第二天。

李师道奉命带兵在宜川城下挑战,跟老百姓对喷了一上午,王佐挂都没有回应,看城头挂的大王旗,王佐挂那厮还在宜川,只是不知道具体位置,以他的暴脾气,居然能忍受喷子李师道的挑战当缩头乌龟,真是不易,这也能看出来,王佐挂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动手的。

不过这也正常,官军要侦查敌情,王佐挂也要调查官军的情况。

但持久战对于官军来说是很困难的,洪承畴须早做打算,省上不可能提供补给,附近县城看到大兵过来,也都早早关上了城门,不管官军流寇,只要是带刀的,一律不准进城。

任凭洪承畴舌绽莲花,再三承诺自己爱民如子,绝不会纵兵劫掠,那些县令们还是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打仗是你们的事,保境安民的是我的事,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万一你们打了败仗,引得王佐挂攻城报复,咱怎么跟上头交代?咱的小命谁来管?咱是一县之长,得对全城百姓负责,要不你们过河去山西或者河南吧,气得洪承畴破口大骂,但他又没有王道台的胆子,不敢带兵屠城劫掠,求爷爷告奶奶,求了一圈,都没人搭理。

宜川村野之间的老百姓也早就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乎都是跑不动在家里等死的老孺翁,就是把人杀了也折腾不出来几斤粮食,总而言之,李师道他们现在全都是孤军。

所有东西都是一次性的,武器、装具、箭矢、粮食、役畜,乃至人命。

出发之前,李师道询问粮草怎么办,王老狗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宜川好征粮,放心去就是,说不定还能发一笔财!李师道信以为真,结果却是这般景象,当然也由不得他不信,王老狗自己现在都是泥菩萨过江,如今各路兵马云集,他也不敢向一开始那样放开手脚干。

甘肃军存粮还够十天,洪承畴能弄来多少粮草,李师道不清楚,考虑到求援无果,征粮也不是特别顺利,估计撑死了维持半个月,说不定最后还得咬着牙挪用韩城方面的存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