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5章 将士百战死(1 / 2)

加入书签

永平十八年对东汉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记载:「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兗、豫、徐州田租、刍稿,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面对天灾疫情,再加上西域战事,让这位年仅十九岁的新帝刚即位就面临着各种烂摊子。

此时,庙堂之上关于要不要救西域守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求援信是七月底从柳中城发出的,如今过去了一个半月,朝廷再做出反应的话,从大军集结到柳中城起码又得两个月,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关键是守军能不能坚持这么久?

要不要救这些人?

朝廷意见并不统一。

司空牟融更是愁的眉头紧锁,因为身为司空的他知道刚举行过国葬,加上赈灾等事,国库空虚,这要是再发兵西域,又得大把的撒钱,这可去哪里筹钱啊!

但是不出兵就会寒了将士的心,所以此时他如同站在火堆之上,站立不安。

好在他事先得到消息,不久之后新帝为了安抚朝中老臣准备下诏任命太尉赵憙为太傅,让他接替赵憙担任太尉,到时候就不用考虑这钱袋子的问题了。

所以此时拖得一时就是一时!

此时朝堂之上已经讨论了半日之久了。

反对的大臣占大部分,其中校书郎杨终最先提出反对:「陛下,兵者凶也,然西域土地贫瘠,物产稀少,蛮夷之地,小国林立,都是不服教化,反复之国!」

「先有武帝之鉴,为了西域长期兵事,百姓连年服役,不得休息,物资运输困难,得不偿失,最终导致国力衰退;后有我朝世祖皇帝,以中原初步安定、北方异族还没有归顺为理由,拒绝出兵西域,并把各国送来的人质又都送回去,这才是避免那些小国拖累我朝的明智之举!」

「再者,都护陈睦、戊己校尉耿恭关宠身为大汉命官,在驻守西域之时,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国捐躯乃是军人分内之事,生死有命!

「远方失火,近水难救,所以臣以为,征匈奴,通西域,转输烦费,吏民怨旷,不如舍伊吾之役,撤楼兰之屯,以省国用。」

前来参加先帝国葬的蜀郡太守第五伦(姓第五名伦)站出来表示支持。

「臣以为关校尉求援信发出道京师路途遥远,这期间变数太多,后再无信息送出,此时怕已大势已去!」

「另外新帝登基,先帝吊祭刚结束,百废待兴,国中又先有大疫,后有京师及兗、豫、徐三州大旱,都是要用钱的地方,这时候再动兵戈,怕是只会雪上加霜,徒增朝廷困难罢了,于事无补!」

「臣以为,出兵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

司空牟融听闻第五伦的理由后,眼睛一亮,此人所讲正合他意,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

第五伦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汉章帝虽然有一番雄心壮志,但眼下的烂摊子,也得收拾,这都需要钱!

「司空牟爱卿,怎么看?」

「第五大人言之有理,但是若将我大汉将士弃置塞外,怕是会寒了众将士的心,老臣于心不忍啊!」司空牟融的话谁都不得罪,左右都是自己的理由。

「但是当务之急,臣以为还是安顿好我们国内的问题。」

杨终和第五伦,都是当时名臣,杨终更是大经学家,而第五伦据说即将成为新帝新宠,等着他的将是三公之一司空之位,这也是作为地方太守的他却能参加先帝葬礼的原因,第五伦隐隐约约是朝臣新一代的领袖。

所以他们二人站出来之后,众人纷纷附和。

身为专管军事的太尉赵熹态度也很暧昧,既不说出兵相救,也不反对,加之操劳先帝葬礼,让年近八旬的赵熹在这大殿之上光明正大的闭目养神不问世事。

大殿内突然一阵沉寂,静的可怕!

龙椅之上的汉章帝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看着大部分反对出兵的群臣,他也不得不将自己的雄心壮志藏起来,毕竟他还没坐稳这个位置,还需要群臣的支持。

最主要他觉得这二人的话至少一部分好像很有道理,这让他内心的雄心壮志有些动摇,他想了昨晚吃过的鸡肋。

在一片「臣附议」的附和声中,突然炸响了一道惊雷。

「臣,反对!」

突然一道宏亮的声音响起。

汉章帝眼睛一亮,看向说话的人。

正是三公之一,司徒鲍昱。

司徒鲍昱怒气冲冲的站了出来说道:「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可是司徒大人可考虑过等大军前往救援,是否还来得及?」

「臣想过,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即楼兰,汉属西域小国)兵,合七千余人,分头合击围困柳中城的匈奴。」

「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还略显犹豫得汉章帝又扭头问一直默不作声的显亲侯窦固:「显亲侯窦爱卿怎么看?」

「臣以为,莫寒了为大汉拼杀的将士的心!」身为外戚的窦固有心无力,满朝眼睛都盯着他们这些外戚,加之他最大的依靠汉明帝已经驾崩,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他不得不谨言慎行。

司徒鲍昱又站出来说道:「陛下,那些将士可是咱们大汉男儿,大汉子民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放弃!大汉领土虽然很大,但没有一寸多余!大汉永远有决心和实力捍卫领土的完整和百姓的尊严!」

「臣以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司徒鲍昱的声音成了朝中的一股清流,掷地有声,震彻人心,在大殿上荡气回肠。

此时,章德前殿掠过一只雄鹰,留下一道尖啸,扶摇直上。

汉章帝听的热血沸腾,觉得胸膛里波涛汹涌,当即一拍龙椅扶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