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零三章 打算(2 / 2)

加入书签

刘仙客最早是作为傅家子弟的启蒙师傅,后来又作为英国公的幕僚入仕,算是看着傅家这个儿郎长大的,又有授业之实,因此傅津川说他是师长那是完全当得起的。

这次入蜀,作为他的长史,也是傅懋修特意做的安排,就是想让智计过人的刘仙客在一旁辅左他。

这也是为什么傅津川敢把成都扔下数个月,跟青唐人在松州对峙,而不用担心身后。

即便是赵福柏守不住普州和陵州,傅津川也相信有刘仙客在,益州可保无虞。

刘仙客笑了笑,喝了口热茶随后放下茶碗道:“这几个月里,咸阳郡王能把红莲军挡在婆娑山,龚景瀚也在梓州等地进行坚壁清野,而我不过在成都管管钱粮。说不上辛苦,就是费点心思,算不得什么,如今三郎你在松州大捷,我这却要问问你,这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傅津川这边听到刘仙客的发问之后不暇思索道:“自然是出兵剿灭红莲逆党,早日让蜀中安定下来,我也能早点回上京好歇上几年。”

“若是红莲军不跟你战,流窜出蜀呢?”

傅津川听了之后皱了下眉,刘仙客所说的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几乎一定会发生的事。

按照红莲军的作战风格,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四处流窜。

现在他在蜀中,掌握了蜀中军政大权,战事可以一言而决。红莲军就算想利用各州的空隙都很难。

山南道被分成了数个都督府,互不统属,这才给了红莲道的可乘之机。这种情况在蜀中就完全不会出现。

所以出蜀几乎是红莲道想要存续的唯一选择。

如今蜀中坚壁清野,寨堡相连,各州都有豪族地主组织的民壮团练,红莲军就连“征收”军粮都陷入了困境,这样的情况下,逼得红莲军也不得不走。

而红莲军出蜀之后,傅津川这边仿佛就没了用武之地。

刘仙客继续道:“三郎可曾想过,你这一任剑南节度使,要做几年?三年还是五年?这几年你又打算做些什么?”

这话给傅津川问的更疑惑了,一旁的四郎听着这番话也是看着刘仙客不明白其中深意。

“请刘先生直说。”

“这几个月来,你不在蜀中,我命人清查了文书,此前蜀中一直都有蜀王兼任经略使和益州都督,主持军政,其中包括蜀中的军屯,各处的铜铁矿,以及盐井和各处的税监等...现在三郎你除了节度使之外,还兼任营田、经略、采访使,你在蜀中若是只管战事,倒也罢了,若是红莲军不在蜀中,这些你可都要挑起来的啊...”

节度使是大晋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太宗朝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边境地区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高宗朝景云二年,辅国公杨林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除了兼任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内地州府的持节都督。

傅津川作为第一任剑南道节度使,理所应当的要从蜀王手中接过蜀中的军政大权。这无关于他傅津川本人的权位高低,是否贪图名位。而是他作为首任,必须要为继任者打开局面。

即便是朝廷在设立剑南道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有拆分的打算。

刘仙客这一问明显是在告诉傅津川,若是不想跟蜀中这些世家和官吏争权夺利,就早早返回上京。若是想长久任职,就得做好清除积弊的打算。

傅津川显然是明白了话中所指,又端起一旁的茶碗轻轻抿了一口,看着一旁四郎和刘仙客。

“刘先生是知道我的,我这人一向是喜欢直来直去,来剑南之前在上京我阿耶也与我交代不少了,在西京与兄长也有一番长谈,有些事我是早有预料,这趟入蜀,我就没打算带着功劳回上京,尤其是在这场松州大捷之后...”

“反倒是我在蜀中惹出点祸事出来,很多人会乐见其成。”

一世骁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