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七章欲速则不达(2 / 2)

加入书签

毕竟「庶人成浚」已经称帝了,朝廷必须从速剿灭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啊。

这时候说这场叛乱可能持续个十年八载,这不就是「扰乱军心」吗?

然而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做起事来,还是失之于急字。

朝廷上下,包括皇帝太子在内,所期盼,所筹划的都是在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内,平定叛乱。

现在上呈一份三年攻略,那就是在讨人嫌啊。因为朝野上下的共识就是要从速。最多是战事如果真像傅家父子预料的一般,到时候会有清议赞叹一声「料事如神」。

但眼下必定是会遭人白眼。

无论是傅懋修还是傅淮川,对于一个几年后才能收获的「料事如神」「算无遗策」这样的头衔和称赞都没有兴趣。

谋国之前,还是要先谋家、谋己。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到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远见的人看问题,通常都能透过表现,直击事情的本质。

所以,能看清这一点的也不止傅家父子。

北去的船上,燕王府四郡主吴明达和张之逊站在船舱的轩窗之前,凭栏而坐,看着运河两岸的景色。

吴明达带着张之逊一起离京北返,这在上京城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毕竟作为质子的世子吴药师是不能擅自离开京城的,甚至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盯着,但吴明达这个王府郡主倒是不受什么管制。

她本就是来京城省亲,现在想要回去朝廷也不会为难她。

而她之所以要回去,还带着张之逊一起,也自然是因为两人之间已经有些情谊,回辽东自然是要谈婚论嫁的。

不过这一对情侣,在北返之路上,所谈的却也不是风华雪月,男情女爱。而是江淮、荆楚等地的战事。

吴明达虽然人在上京,但对于江淮的战事一直非常,但她很明显,虽然吴药师在扬州可以随意查看军报,并且说给张之逊听,但这些却不能付诸笔端发给上京的吴明达看。

….

真要是敢如此做,那可是大罪。

而她在上京所能搞到的战报,并不详实。

这一路上,张之逊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一一说给郡主听,此外还有自己的见解。

吴明达一边听,还一边与张之逊推演战役的过程。

「这王林怀我知道,他原本是静塞军都虞侯,驻守幽州,因为喜欢在平时骑乘一匹小马,军中都称呼其为‘小马王,,早就听说他勇略之名,这淝水之战的‘九陷敌阵,也真是史书难寻的壮举。」

燕王府对于幽州一代的驻军、布防、将帅等情报做的极为详尽,所以吴明达也是听说这位幽州名将的大名。

【推荐下,@@追书真的好用,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傅津川这绕道淮北却不知道是何人之策?」

张之逊手中拿着折扇,眼睛看向窗外随口答道:「

是扬州都督府参军张杲。河北人士。我曾经在扬州与他交谈过,其人心怀韬略,熟知山川地理,行军布阵,安营扎寨更是手到擒来,齐王率十万大军下江南,武安侯还特意把他派去齐王军中,负责处理军中庶务,行军、安营、军粮都是他在料理,齐王对其赞不绝口,称这位参军自南征以后,一次差错都没出过...」

「如此人才,武安侯也肯将人送于齐王?真是好气魄...」

「借的...」

吴明达闻言笑了,即便是借的,这胸怀气魄足以让人感叹了。

随后她把目光看着地图,并时不时的在上面标注些内容。看向川楚之地的时候,在夷陵的位置画了个圈。

想了半晌之后问道:「之逊,若无意外,朝廷多久可平定山南红莲之乱?」

「快则三年,要是慢些...十年八载也是有可能的。」

「为何?」

「欲速则不达啊。」

高粱河车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