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章怨烈冲天(2 / 2)

加入书签

宣嘉十二年,镇国公徐兴宗就任陇右节度使,这位国公是开国名将徐景达之后,大晋朝头一等将门武勋,任一镇边帅,自然是想要立些功劳和名望,率军出击青唐...结果被青唐名将野利恭禄杀的大败,损失上万人马,还是薛巨鳞作为节度副使,及时接应挡住了追兵,挽回了败局才没让陇右局势失控。

而等到战后向朝廷上表,徐兴宗把自己的责任是推得一干二净,而在战前力劝徐兴宗不要出兵的节度副使却成了他口中怂恿他出兵的罪魁祸首,还有迁延不进,救援不及等...结果就是薛巨鳞被夺职下狱。

薛巨鳞丢了官职。还差点丢了性命,后面沉冤昭雪,还要拜托一位刚正不阿的御史看出其中疑点上书直言。

而那位罪魁祸首的国公爷,事发后只是被申斥一番,罚俸一年,丢了节度使的位置,回京赋闲,没几年又谋了一任都督,外放了,依旧是高官显贵。

后来吴王托关系把他调去江南,初为润州都督同知,后为越州都督同知。

再后来,他就带着大军连克宣州、采石,陈兵建邺城下...

薛巨鳞带着几个亲卫,走在营垒边上,查看各营鹿角和栅栏是否结实,壕沟是否足够深。

这是他的习惯,每到一地,只要大军立营,就会亲自查看营垒。

他足有八尺高,穿着身明光铠,没带兜鍪,生的孔武有力,留着短须,很有北地男儿的气概,虽然他的手下大多数兵卒都是南人。

但对这位主将,无一不服。包括吴王直属的前后左右四将军。

治军严谨,调度有方。吴王赵德玉也对他极为信重,称他为“当世虎臣”“吾之杨琰”

初代辅国公,弘农武宁王杨琰,开国第一名将。

在李镇、徐景达、傅环山等名将辈出太祖麾下,杨炎仍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开国八大公爵之中,李镇有平灭南汉之功,扩土江南半壁。徐景达北御金帐,夺取陇右。

而傅环山以勇烈闻名,其余如冯弼开蜀、汤虎臣平岭南等也是战功赫赫。

而杨琰,则是替大晋夺取河北、关中这两处帝王基业的第一功臣。

所以“吾之杨炎”,这称赞之语的背后,薛巨鳞也明白是吴王赵德玉对他的笼络,以及对他的期盼。

吴王以太祖自比,希望他做杨琰为吴王打下帝王之业。

朔方节度副使的薛巨鳞,绝不大会愿意跟吴王一起行这种大逆之事。

但差点死于狱中的越州都督同知薛巨鳞,很愿意。

“大都督。”一年身披甲胃的年轻将领与薛巨鳞行礼道。

薛巨鳞见到对方,也拱手道:“王炀将军。”

“大都督,末将想要请教一下。”

“将军请说。”

“大都督到了建邺城下不立即攻城,等上三日,可是为了让城中守军,斗志消懈?”

王炀自幼习武,也经历过军伍,算上一员骁将,在南军之中颇有些名气。

但对于统领一军,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薛巨鳞的才能他自然是佩服的很,因此有不少关于军伍之事,他不懂就会随时发问,有时候会问陆庆,有时候问薛巨鳞。

面对这一样一个不耻下问的年轻人,无论是薛巨鳞还是陆庆都非常乐意替他解答一下疑惑之处。

“王爷曾是东京留守,数代居于此城,城中守军又都是王爷的旧部,其中不少人感念王爷恩义,若是我军一到城下就攻城,就会让这些守军觉得王爷不念旧日情分,就会上下一心全力守城,若是我军暂缓几日攻城,这些守军就会觉得王爷还是念往日之情,也就不会拼死作战...这也是攻心之术。除此之外,我军在过去两月之间,连克七州,几十县,士卒也需要修整一下...”

薛巨鳞一边巡视各营,一边跟身后同行的王炀说着这些军伍之事。

王炀也不断的点头,若是不懂其中之意,则会刨根问底。

“我等随王爷起事,说句难听的,我们九成成不了的,但还是要为了这一成,甚至更小的机会博一下!让上京的贵人们,让八大国公和满朝勋贵看看咱们的威风!”

“如果我做不到,你也要做下去,反正走上这一条路,是没回头的机会了。哈哈哈,不如就拼他个轰轰烈烈!”

薛巨鳞最后的话非常的坦诚,甚至让王炀有些不适应。不过看着对方虎目之中的神采,还是用力的点点头。

“就这座城,大晋五京之一,东京建邺,上次陷落还是一百年前,拿下他,我们就打败了大晋名将卫国公李世忠!”

“而朝廷还有定国公冯神绩,还有定远侯王弼,还有平北侯马巍,还有那个二十岁封侯的武安侯傅津川!”

“把他们全都踩在脚下,我们就能打进上京!”

“替王爷拿下这个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