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九章新军靖南(2 / 2)

加入书签

大晋朝自定鼎以来,五京还从来经历过战事,而这一次,东京建邺城下,叛军东西两路合兵一处,十万大军围城。

另一边洪州都督张既在击败了叛军夺取饶州的偏师之后,率军水陆军三万军赶至江州,襄州都督赵怀江也率水陆军三万五千人,自汉水入大江赶到鄂州。

但这这两部大军目前都畏惧与叛军势大,不敢与之交战。

同时作为大元帅的李世忠被困在建邺城中,也无法对襄州、洪州、安州的形成有效统辖和指挥,而扬州方面在给润州派出三千援军,给采石拍出两千援军之后,就以江北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在向江南派出援军,甚至从摇摇欲坠的润州往扬州运了一匹军械和粮草,甚至包括府库的钱...

对此东京留守、江淮行军大元帅、卫国公李世忠是非常火大。

但又不得不承认傅津川做的没错,而润州城破,守军一部也被扬州水军接应到了江北。

其中就包括他的心腹爱将袁亨、还有他的次子李昭信,还有润州刺史魏宗卿。

甚至傅津川还劝写信劝他到江北组建元帅行辕,统率全局,等待朝廷援军到了从江州渡江,沿江南下平叛。

从战略上来说,这倒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李世忠却始终下不了决心,他只要一渡江北上,建邺定然陷落。而五京之一落入敌手,影响极大。

但若是守建邺,就依靠城内这些吴王旧部?

况且城内还有诸多江南大族,这些世家目前的态度很隐晦,但李世忠能隐约感到这些人最少目前是希望吴王获胜的...

看着江淮的舆图李世忠颇有些举棋不定,是命江州的张既、鄂州的楚王赵怀江合兵南下救援建邺,还是领他们自守以待援军?问题是,就算大军来援,这城池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援军到达。

最终幕僚孙烈臣的话说动了李世忠,“国家五京不可轻弃,元帅当令诸部沿江南下,以解建邺之围...如此就算这诸部因故不能来,建邺由此失守,元帅到时候要面对的诘难也会少很多。”

李世忠听后觉得甚是有理,于是遣信使带着军令乘小船渡江赶到对岸,通知洪州都督张既、楚王赵怀江率下、安州都督郭侃、扬州都督傅津川合兵一处,沿江南下。

傅津川见到军令之后,什么都没说,只是让信使下去休息,随后又派人转达送去安州都督府以及江州、鄂州等处。

都督府节堂内,针落可闻,长史崔方翼以下等幕僚,包括都督同知陆勋、两位军使吕虔勖、檀珲都是一言不发。

傅津川身穿一身圆领菊纹团袍,带着金冠,负手而立站在一副巨大的舆图面前,良久不语。

幕僚和属下都明白傅津川的担忧,扬州都督府节制江北七州之地,但现在手上只有三万多兵马。

其中要防守江北沿江的要隘甚至已经有些吃力了,若是在派出军马参与救援建邺,胜固然好,败则江北危矣。

“新军征召的如何了?”

朝廷准许安、杨、洪、襄四都督府的诏命还没下,但傅津川却可以征召新军以补充之前缺少的军额。

负责此事的正是长史崔方翼,“回都督,已经在寿州、和州、濠州、庐州、除州五地募兵万人,正在整训,若是将这些新兵分派入各军,江防兵力倒是够用。”

淮南历来就是中原与江南对峙的最前沿,所以多有流民习武,聚族而居,民风敢斗。而傅津川这次征兵还特意避开了最为富庶的楚州和扬州,用意也很明显。

而新军征召而来,傅津川却又有了一些别的打算。

“我意将清正军,打散充入安国军与广锐军,然后以新军独为一军,各位意下如何?”

傅津川转身扫视,众人欲言又止,很明显,这新军大都督是要自己掌控。

长史崔方翼道:“可新军若无老卒,如何成军?”

以老带新,这是晋军中多年的传统了。

“正是为了不要这些老卒。”傅津川直接说道,说的包括陆勋、檀珲、吕虔勖三人颇有些面红耳赤。

但也无话可说,毕竟现在扬州军中这些老卒是个什么状况,他们最清楚不过。

一个个早就养成了兵油子,真打起仗来很难靠得住。

“我要亲自练一支精锐新军来!清正军各部分流划入安国军和广锐军,这事就有陆同知主持,各部在补充人数之后,还要拣选,老弱投入辅兵,战兵都要青壮。安国军这次支援江南,损失不小,这个要考虑进去...”

其实安国军在派出五千援军到江南之后,只回来了不过千余人,说起人数还没有清正军人多,但清正军军使毕思立毕竟因为通敌被杀,清正军上下也都带着些嫌疑,如今把老清正军分流出去,算是腾笼换鸟。

清正军这个军号,傅津川也自然会上奏撤换。

而至于新军的军号,也想好了,靖南军。

意为,靖安江南之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