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章润州之战(一)(1 / 2)

加入书签

江南烽火连天,位于江北的扬州也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

六月底吴王举起反旗,清正军军使毕思立、左虞侯毕义、右虞侯张顺等几十个将领被以谋反之罪处斩。

盐商王坦下狱,抄家,所有人忌惮于新任大都督的出手狠辣。

随后淮南道各处平白多了不少乱匪,自称受吴王之命拨乱反正。

扬州城又成了大兵营,城里城外聚集了数万大军。

七月二十八,傅津川率领一千四百余骑军回到扬州,顺道还带回了几颗号称是吴王府麾下“将军”“都督”的匪首脑袋。

宰相之一的中书令裴休明亲自赶到扬州,担任元帅府长史,同时还成立转运司,经略使刘景明担任住转运使,负责军粮军械供应。

傅津川刚回了都督府,甚至还没来得及卸甲,刘景明和裴休明就一起赶到。

先是走了个六程,裴休明宣读诏命,傅津川为副元帅,而后几人才坐与节堂上,商量战事。

“有劳裴相和刘经略久侯,我这边二十天内,差不多了跑遍了半个淮南道,才把这几个逆贼给找出来,这还要多谢了项家主提供的向导和情报...”

看着傅津川满脸藏不住的风霜之色,裴休明道:“侯爷客气了,都是为朝廷办事,我等多等几日也无妨,只是如今建邺告急,这边扬州的大军还需要侯爷你来调度。”

这边傅津川拿起茶碗,刚想勐灌一口,又觉得茶水太热,才把茶碗放下。然后拿起最近的军报看了看。

“这叛军居然如此强悍?不过一月,杭州苏州宣州台州...半个江南道都沦陷了?江南守军如此不堪?”

傅津川眉头紧皱道,对于江南道局势如此危急,他多少是有些意外的。

刘景明解释道:“武备松弛只是其一,其二是这吴王世居江南,耳目和内细众多。屡有开城献门者。其中还有不少江南豪族相助,润州和建邺的守将因为通吴几乎被卫国公诛杀殆尽,和采石矶。不然建邺危矣。”

傅津川道:“扬州这里的兵...比起江南的也好不多少,我从六月来此才开始整肃军纪...不如就先遣檀珲的安国军万余人去支援润州...”

大江下游,在江北的大军想要渡江,易渡处有二,一是和州的采石渡、二是扬州的瓜洲渡。

润州就位于瓜州渡南岸,地处大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其地为江南运河的北口,过大江与江淮运河相联,因此极为重要。

朝廷想要迅速平定叛乱,就必须能够把大军运送至江南。所以无论是和州对面的采石矶,还是扬州对岸的润州,就都不可有失。甚至这两处的重要性,要大于东京建邺。

议定之后,傅津川即可招来安国军使檀珲,令其立即整军镀江,支援润州和采石矶。

江南方面,卫国公李世忠自然更清楚润州的重要性,因此命心腹袁亨坐镇润州,并在接到任命他为大元帅的旨意过后,立刻向扬州都督府下令出兵求援两处。

这两处也顺势成为了大战的焦点。

吴王赵德玉亲自率六万叛军来到了润州城外,陈兵城外。

润州也没什么油水啊,不如先去打建邺。

这是很多叛军将领的私下说的话,对他们很多人来说,什么战略也没有破城之后的能劫掠钱财重要,润州城小,自然不及作为东京的建邺豪富。

秦淮河畔的烟火气,半个天下都要为之倾倒。

但吴王赵德玉眼下对于叛军还是有些掌控的。所委任的前后左右四将军,都是他的心腹嫡系,也都一些本事。

前将军是他侄子赵成浚,自幼熟读兵书,英勇果敢。左将军王炳是王府护卫统领出身自然也是勤于武事,右将军陆庆是边将出身,骁勇善战,只不是因为得罪了一位勋贵一直没有能提拔,还是赵德玉出面笼络,提拔他为杭州司马。

至于江南豪强李退之,心有大志,也是自幼读书习武,颇有些韬略。

四人各执掌万余人,加上赵德玉亲自统领的中军,共有六万余人。

这些叛军的构成也很复杂,很多之前都是朝廷军兵,还有赵德玉拿钱财聚拢的盗匪,以及临时征召来的流民、佃户。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成分如此复杂的大军捏合成型,并连克数十城,虽然有暗桩协助和望风而降的,但还是不可否认。对与造反...不,准确的来说吗,是“清君侧”这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