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七三章 桂榜即出喜事临 文臣封爵追先祖(1 / 2)

加入书签

不管老太太是为了什么原因想着与林家亲上加亲,这想法倒是和林枢不谋而合。

林家与贾家一南一北,一文一武,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两家相互扶持,互为盟友,这样可以走的更远一些。

事情说开后,荣禧堂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贾政从衙门回来时,林枢已经陪着老太太打了两圈的叶子牌了。

“瑾玉今日得闲?听说中枢已经定下了这次的封赏,估计明日大朝会后就会分赏到各家,也不知道咱们这次会收到什么赏赐。”

贾政倒不是眼热此次有功之人,主要是这一次各家都有小儿辈参与平叛,老一辈的成就肉眼可见的到了头,现在拼得就是谁家小辈更有出息。

贾赦不在家,贾政就是荣国府的主事人。至于说贾琏,在老一辈的眼中,他还不够格主持荣国府的大局,至少明面上的主事人是贾政。

林枢已经好几天没去衙门了,在消息上慢了一拍。等贾政说完之后,林枢应道:“宁国府的嘉奖算是提前赏赐下来了,现在就看朝廷会如何赏赐琏表哥。不过此次平叛的主力是英国公他老人家亲率的那几卫将士,倒是龙禁卫,更多的是戍卫宫禁,想来赏赐会少一些。”

“恩出于上,做臣子自然不能挑剔。咱们家如今与烈火喷油几乎无两,还是低调一阵更好些。”

贾政在顺天府衙呆了有几个月了,平时接触了不少底层的官吏百姓,算是了解了京城百姓对于诸宗亲勋贵的基本看法。

像是宁荣两府,前几年的名声不能说有多坏,但隔三差五的笑话闹出了不少,更别提还有人故意带偏节奏,什么骄奢淫逸啊,帏薄不修啊等等,反正在大的方面没多少问题,但名声真的算是毁掉了一半。

好在如今家族出了个宫妃,主事的长兄贾赦重新敕封国侯,自己又成了三品国朝大员,后辈中也出了年轻一代的领头武将贾琏,孙儿贾兰读书有成,算是逆转了颓势,稳住了家族的根基。

至于说二儿子宝玉,就如元春所说,当个富贵闲人也好!

林枢好不容易来做客,贾政也明白不该多说朝中之事。一同用了一顿精致的午宴后,两人撇开朝政,讨论起了贾兰的举业之事。

对于自己个孙子,贾政了解的还没林枢了解的透彻。等林枢再次将贾兰心理压力的问题讲了一遍之后,贾政连连跟他致谢,甚至将他自己珍藏许久的名画相送,以表谢意。

……

松快的日子过了飞快,按照规矩,乡试时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以及各布政使司(顺天府)的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正式考试前一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

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今秋顺天府的乡试因为中秋盛典和那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比其他地方的乡试要晚上二十天左右。

八月二十五日起,至九月初四,前后三场考试共计九天时间,又逢数日阴雨不断,顺天府的贡院中不少考生都得了风寒。

林枢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给考生们准备了不少避寒驱寒的药物,又让巡考的禁军生了炉火,送上了热水,才使得这场举试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九月初四,最后一场考试结束。贡院大门打开的时候,不少等候的人都眼巴巴看向走出来的考生,有人甚至把府中的大夫都带过来了。

人群中,贾政也如其他人一样,望眼欲穿的在考生中寻找自己的孙子贾兰。相比其他人,贾兰的身形更加瘦小,刚出贡院大门之后,身心疲惫的贾兰就差点晕倒在地上。

好在一同赶来的贾环挤进了人群,将贾兰一把抱住,一摸额头(本章未完!)

第三七三章桂榜即出喜事临文臣封爵追先祖

,惊叫道:“父亲,兰哥儿额头好烫!”

因为回避的规矩,作为顺天府治中的贾政并未一同进入贡院监考,这九天在贡院外算是受尽了煎熬。

原本就担忧孙子的贾政一听这话,当即就跑了过去,接过贾兰就往马车那边跑:“快去请太医……”

……

乡试的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个类型,第一场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字以上。

第二场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当然,每届根据时局又有变通。

第三场,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

林枢作为今秋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基本上总揽了此次乡试的大小事。从巡考监考到批阅答卷,林枢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这场特别的考试当中。

前两场的考试主要是针对考生对经义的熟练程度,林枢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第三次的策论之中。

内阁首辅魏庆和早就拟定了顺天府乡试的考题,除了皇帝与魏庆和,正式开考之前,没有人知道考题是什么。

“汉宣中兴,丙、魏为相,后之人言为相之贤者必稽焉,宜其有兴树之业显于世也。及观其纪传,亦无他功德,相独有《明堂月令》一章,吉之事大概而已。不识丙、魏之所以得贤于后世者,可得见乎?”

大概就是说汉宣帝的时候,丙吉和魏相两人为宰相,其实他们也没干啥啊,为什么说他们是名相呢,大家来谈谈。

魏老爷子会玩啊,拿这么大的问题来考这些学子,不怕这这些学子考熟了吗?而且这两日老爷子上书宫中奏请致仕,朝野议论纷纷,出这道题,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第二道题更绝,“迩年以来,内外大僚,寥落晨星。台省诸员,强半空署。或以一人摄数篆,或以一差兼数年。处处皆虞代庖,人人久苦积薪。加之九塞飞书,诸司积桉。老库将竭,京粮告罄。何故?当如何?”

林枢都觉得老爷子有些过分了,让这些学子给朝廷出主意整顿财税,这和赶鸭子上架有什么区别。唉,为这群考生默哀三十息!

前面两场的答卷林枢只是象征性的跟副考讨论了一下,他把重点放到了第三场的时务策上。

虽说他对这场考试的成绩不报多大的希望,但还是极为认真的在考生中默默选取着能够入眼的人才。

果然,大部分人直接倒在了第一道考题上,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打完了第一道题目,将近九成的人被第二道题打懵逼了。

这年头对财税忧兴趣的读书人不多,户部每年夏秋粮税到京后都会征用大量的民间账房先生,帮助户部统计数据。要不然光靠户部那点懂得税收的人,一年的账本能查到三四年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