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八章 悲观与乐观(求首订)(1 / 2)

加入书签

Young说上兴头了,他有点停不下来,想把他对半导体的理解和国产半导体可替代的发展跟程钢好好聊聊:

“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14 n光刻机挑战是什么?”

“先谈Fi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教授,胡正明教授最先提出的3D&器件结构。”

“3D&通过立体的结构实现了超越前代平面晶体管的性能。11年 Intel率先将其商业化。但到了14 n制程后,&变得不再像以往可靠。”

“首先是逃不掉的量子效应,晶体管的电流很难提高了。甚至对于一些材料,电流会变低。对于芯片而言,电流意味着速度。”

“然后是漏电流,漏电流直接牵扯到功耗。在这么小的节点,Fi也很难控制漏电。”

“最后是成本,按照摩尔定律,随着节点的减少,单个晶体管成本应该减少。”

“但到了14n制程,繁杂的光刻流程,导致单个晶体管成本反而可能会上升。”

“中芯国际能搞定14n制程,但是股价却迟迟上不去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14n制程太难了,中芯国际的良品率不够高,算是半完成。”

程钢点头道:“难怪中芯国际不再单独披露14n和28n工艺的营收占比情况,反而不断扩产28n。”

Young对程钢的敏锐很满意:“即便在宣称14n工艺量产后的这两年里,中芯国际还是把14n和28n的营收算在一起,现在甚至直接不公布营收占比情况了。”

(扒了中芯国际从2020年和2021年的财报,其营收最大来源是55/65n制程,而14/28n营收占比2020年一季度是7.8%,到了2021年一季度占比不增反降变成了6.9%)

注:这里只是说中芯国际的14n不如预期,而不是说中芯国际没搞出14n工艺。

Young继续道:“芯片代工的难度比光刻机要低的。”

“中芯国际14n制程都如此困难,光刻机14n只会更加困难。”

“致命问题代工工艺会遇上,光刻机也逃不掉。”

“一个芯片需要上百个ask与光刻才能完成制造流程。”

“所以光刻是最重要的部分。”

“于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问题发生了,如何保证这么多步光刻能刻在硅片同样的位置。”

“在14n制程的时候,线宽只有几个纳米。”

“稍微出现失误,哪怕两个ask有一点偏差,整个芯片就报废了。”

“光刻机需要攻克上百个ask纳米级的位置,这花的时间远没有外界想象的乐观。”

“即便国产光刻机生产出来,良品率也需要时间才能提上去。”

“现在光刻机得保证每小时125片的产率。不然半导体厂商要亏本。”

“这里面我们需要补的课实在太多了。”Young语气痛心疾首。

Young虽然常用英文名字,但是他确实是华国人,申海交大的本科。

程钢叹气:“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们暂时也只需要28n制程,应该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中芯国际14n既然能生产,那价格高一些也无所谓。”

Young同样感慨不已:“在半导体领域要追赶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时半会能赶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