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章(1 / 2)

加入书签

在裴瑾瑜等待何沣的回帖时,一日,在所住酒楼的大堂,她竟然又一次听到了何沣的事迹,是在蓝田所听到的完全不同的事迹。

酒楼大厅里,到处坐满了客人。

一个三十出头身着蓝色锦袍的青年含笑说:“何沣啊,我在翰林院的时候就认识他。”

有认识的小声说:“这位是李重李大人,何沣曾经的同僚,巡查御史。”

裴瑾瑜吃着菜若有所思的看了对方一眼。

李重完全不知道自己成了焦点,从容不迫地与同桌的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小声讲起了何沣的事,用词很谨慎。

李重曾经在中了进士后,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这一日,他早早来到翰林院,照常与迎面走来的同僚打招呼。

随后回到值房,看有没有需要紧急办理的事务。

果然,上官徐然布置了一篇历年自然灾害受害区域与财政损失及如何防御治理的文章。

这自然灾害自然是包括地龙翻身、洪灾、旱灾甚至是蝗灾。要他说,东南沿海的台风也该算上,只是恐怕朝中没多少人重视吧?

他寻思这文章写出来不难,写得有新意且有可执行性比较难。首先要收集资料,去书库翻阅查找相关的记录与数据。

想到这里,他向徐然请示去书库查资料,徐然允了。

这庶吉士的工作说来不算困难,多为帮助上官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各类公文,协助编书,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各地的县志、朝廷邸报都会有有关灾害的记载,却远不如书库里相关的编年体汇编翔实,这便是李重要到书库的原因。

整个上午李重都沉浸在阅读中,脑中盛满了各种数据,直至肚子“咕噜噜”叫得欢快,他才清醒过来,出了书库,找同僚们吃饭。

一个同僚道:“李兄,你在忙什么,整个上午都没见你。”

另一个同僚道:“是不是徐学士又给你开小灶了?”

徐然,翰林院学士,李重父亲的故友,虽说未必开小灶,却也不会让他吃亏。

李重忙道:“怎么会?只是在收集历朝历代的灾害记录。”

又有人插嘴道:“那你去书库丙字第三号,本朝的记录都在那里了。”

李重忙拱手道谢,那人约莫二十五六岁,身材高大,但干瘦如柴,面色蜡黄,他不记得翰林院有这人。

坐在他旁边的同僚见他面露疑惑,开口道:“这是吏部的何沣,今年刚从翰林院调任的。虽说翰林院汇集了全国最有才华的读书人,如果论谁读书最多,非何沣莫属。”

旁边几人都颔首赞同,李重见他们神色间毫不勉强,就知道这何沣定当名副其实,确是饱读诗书之人。

同僚的话音刚落,就听何沣苦笑道:“诸位莫要夸赞我了。往日我也自认饱读诗书,且记忆强大,然而数天前发生的事让我不敢这么想了。”

同僚皆“咦”了一声,问道:“莫非遇到比你读书多的人让你遭受打击了?”

何沣还是一脸苦笑,摇摇头道:“那到没有。只是我所经历的事让我悔痛不已。”说完,饮了一大杯浓茶。

因为下午还要当值,午膳便以茶代酒。

同僚这下好奇心更强了,都问:“究竟怎么回事?”

何沣这才道出一件奇事。

他道:“诸位有没有人读过《归藏经》?”

众人皆摇摇头。

何沣低下头,抓了抓发髻,烦躁地道:“一位道长告诉我《归藏经》里记载了一种奇妙的生物脉望。这脉望形如发卷,周长约四寸,环形,没有接头。”

有同僚问:“这脉望莫非有什么特殊用途不成?”

这下刺痛了何沣,就见他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尖声道:“不错!夜里子时时分,用脉望映照夜空正中的星星,能引来星使下凡,这个时候只要你向他求取还丹,和水服食,就能脱去凡胎,羽化登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也是,在座的有几位认为世上真有神仙。

何沣见他们忍笑的模样,叹了口气道:“就知道你们不相信,真是孤陋寡闻。”说完,摇了摇头,低头夹了一筷子菜。

这时,有个平时喜欢胡闹的同僚嬉皮笑脸地问:“怎么何沣,你还真得见过神仙?是仙女吗?”

另一个同僚挤眉弄眼道:“想来那仙女定是美妙无双,才迷得何兄迟迟不肯娶妻。”

其他人听到这些,也都哄笑起来。

何沣面皮涨得通红,辩解道:“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哎,哎,真真‘夏虫不可以语冰’。”说完,仰头长叹一声。

李重还想听他继续讲故事呢,可不想惹恼他,忙道:“何兄,这脉望似乎与你并无关系,你何以如此悔痛呢?”

这时,有同僚也回过神来,也道:“对啊,何兄,莫非你真得见到了脉望不成?”

何沣仰头又长叹一声道:“你道脉望是什么生物?那其实就是蠹鱼所变。”

李重忙道:“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中的蠹鱼?”

何沣点点头道:“确是同一种东西。”

有人问:“那蠹鱼莫非有什么法子变成脉望?我听着脉望与蠹鱼该不是同一种东西。”

何沣叹道:“确实不是同一种东西。大家都知道蠹鱼以书为食,却没有想过只要它啃食书中‘神仙’二字三次就会变成脉望,而脉望却有让人成仙的机会。”

众人恍然大悟,不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总归又涨了一点见识。

“那我要回家翻翻书房里的书了,说不定明年我就成仙了呢。”有人开玩笑地说。

有人就问他:“为何要明年成仙,今年不行吗?”

另外有人回答:“你不知道他下月成亲吗?听说是位颇为美丽的女子。”

众人恍然大悟,皆“嘘”了一声。

那人却道:“非是因为娶亲,实在是家里的书多,要翻很久啊。”

众人嗤笑一声,知道他只是说些玩笑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