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五章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1 / 2)

加入书签

朱祁镇复位之后,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朱祁镇念于谦当年抵御瓦剌之功,不欲下旨,但是徐有贞认为不杀于谦,朱祁镇复位无名。

有见及此,朱祁镇最后只得同意,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后,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而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名句的于谦,也真如诗中所言,粉身碎骨只留下千古美名了。

处理完这些拥景泰帝登位的重臣之后,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到了二月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只是朱祁镇还不算完,给了郕王一个“戾”的恶谥,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整场明英宗朱祁镇与景泰帝朱祁钰轮流登位的大戏,从“土木堡之变”开始到“南宫复辟”结束,充分说明了名位的重要性,就如于谦所说的一样,“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名位一旦定下来了,再想改变就难了。

故此古人对名位之事十分看重,孔子就曾说过,为政之道,首要正名,子路还笑话孔子迂腐,但是孔子却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而孔子除了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之外,还说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这句话。

这句话确实出于孔子之口,记载于《左传·成公·成公二年》中《鞌之战》内,其文曰: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