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0章 贤贤易色(1 / 2)

加入书签

这句话的意思,后世诸多学者专家认为应该是“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

如此解释,后面的几句大致无差,历来也没有多少人有异议,但是就是头一句“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有点说不过去,甚至算是牵强。

后世学者的解释也是意译而已,就是说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直译的话,怎么也不能说得通。

众多《论语》研究者认为“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是作动词使用,就是尊敬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是名词,就是有德行的人的意思。

这两个“贤”字的解释,也没有问题,几乎得到了公认,但是“易色”怎么解释呢,又怎么会引申到如“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差不多的意思呢。

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乃是改变颜色的意思,就算“色”代表美色,那么也是改变美色的意思,但是这样就更解释不通了。

不过儒学几经变故、篡改,后世基本上已经没有正本清源的能力了,只能是大概解释而已,许多其中的典故、详情已是散失,孔子的一些话,背景是怎样的以及和什么人说的,已经是不可考了。

而按照现在诸葛老大的讲解,“贤贤易色”应该是“贤贤,易色。”,说的是见到有德行或是有学问的贤者,应该尊敬他,首要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要正色,所以这个“易色”说得就是改变脸色。

咦,按照诸葛老大的说法,竟然也能将“贤贤易色”说得通了,总比将儒家本来思想硬往“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里面套,而将“贤贤易色”解释为丈夫对妻子的态度为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