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3章 能上能下(1 / 2)

加入书签

还好,中国乃是最早使用十进制、小数、负数等数学概念的国家,相传由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所编辑的算术书《九章算术》(后世普遍认为此书是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成,只是最后修订的人是张苍和耿寿昌而已。)里面,就记录了秦汉时期诸多数学问题。

其中第二章“粟米”说的是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第三章“衰分”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都是涉及到分数、小数等概念。

所以诸葛老大这等学神,自然明白我说的这些换算之法,所以说华夏历史网上追溯,真的是神人一大堆,也惠及了众多后世子孙。

为了继续说清楚评等换算问题,我继续引用之前的例子,将“甲中”、“甲下”、“乙上”三个评等换成“甲中”、“甲下”、“乙中”的话。

经过换算,最后也只有4个“乙中”,不符合升迁的条件,只能在下次评等的时候再争取多一个“乙中”以上的评等,才能达到升迁的条件。

从这两个例子说明,本来“乙上”评等是要累计四个才能升迁的,也就是最快也要四年时间,但由于第一个例子里面有两年得到了“甲”等的评等,所以最后只要三年时间就得到升迁了。

第二个例子也是一样,本来“乙中”评等是最快也要五年才可以升迁的,但由于得到过高一等的评等,所以只要四年就可以升迁了。

也就是说,得到过较高评等的话,是能缩短升迁所需时间的,这样的话,官员工作起来才会有积极性,而不会只盼望工作合格,年年评个“乙中”,磨上五年时间得到升迁了。

当然了,这个制度的设计本身也鼓励这种安安分分,尽本分做好自己工作的“老黄牛”,让他们也能在这个制度中得到好处,不用永远也是升迁无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