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8章 告朔之礼与春晚(1 / 2)

加入书签

所以,有时候惯例这东西,除非你真的了解其背后的种种原因和关联,以及其中的好处和坏处,不然的话,还是不要轻易改变的好,不然就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危害的。

就犹如《论语·八佾》里面记述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告朔又谓告正朔,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然后到了历书所定之“朔日”,也就是每年正月第一日由诸侯前去祖庙拜祭祖先,向祖宗报告今年历书已经从周天子那里拿到了,现在就开始实行。

本来告朔之礼,是十分庄重严肃的一件事,估计是三牲俱备,但是后来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到了鲁文公的时候,鲁文公就不亲自行告朔之礼了,只是命礼官杀一只羊(就是所谓的“忾羊”了。)敷衍了事。

之后的鲁国历代君主,都按照此例执行了,到了子贡(也就是端木赐,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为鲁国之相时,就觉得这只羊杀与不杀都没有分别,反正也是没人过问的,于是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打算连这只“忾羊”也不杀了。

所以孔子才会说出子贡爱惜的羊本身,但是他爱惜的是羊背后代表的那种礼,因为其实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历书这种东西,知道每一日具体是什么节气的,所以告朔之礼并不是只是国君之事,乃是向全国上下宣示新的一年开始的仪式。

只有知道了新年第一天是什么时候,才能根据经验推算处之后哪一天是什么节气,而节气这种事情,在古代可是关乎农时的,如果不知道节气,很多农人就会错过农时,引致歉收或是失收的。

当然了,子贡能得孔子赞曰“达”字,也不是如此不晓事理之人,农时之事自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