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8章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 2)

加入书签

以前倒是知道这两段文字,不过没有什么感觉,如今再看这两段文字,突然感觉好像可以联系起来看啊,果然《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十分正确,道家经典和兵家经典在某些方面还真的是可以互为印证的。

关于“水”的这两段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德经》说的乃是水未发之时的储势,《孙子兵法》说的乃是水发动之时的情形。

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是不是又与《孙子兵法》中“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互通,说的乃是水储势之时,一副与人无害的样子,又在没有人发现的地方储势,所以一旦发动,就自然是“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了。

关于“势”,我又联想到道家宗师、道教重要教派武当派的创始人——张三丰,相传尤其所创的太极拳,深谙太极阴阳之理,诠释阴阳互相转化之道,尤擅“以柔克刚”。

但是后世所传之太极拳,只见慢、柔之态,全是“阴”之一面,独缺“阳”之一面,显然并不符合“太极”之名,倒不如叫“九阴拳经”还名副其实。

故此后世有人大胆假设,太极拳估计应该分为练法和打法,练法就是后世人们晨运时候在公园挥舞的那套拳法,尽显阴柔之姿,而打法估计由于现实种种原因(武术式微、传授保密等)失传了,按理来说,打法应该是一种阳刚之极的发力方法,如此练法加打法,才符合“太极拳”这个名字啊。

而从《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关于“水”、“势”等的描述,我不由大胆假设,或许太极拳中的练法和打法,两者可能根本就是合一的,没有明显的区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