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戎攻打周朝的原因没有记载(1 / 2)

加入书签

而到了周朝的时候,更是明确提出了国野体系,就是将周朝统治的人口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种身份,国人就是生活在都城里面的人,也就是《诗经》里面描述的那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也是创造了孔子口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那个礼仪、制度十分完善的文明的人,野人并不是后世人们口中的“野蛮之人”或是“野外生活的人”,只是生活在田野之中的人,就是不能居住在都城里面,居住在都城外面,负责农业、林业、渔业等的人。

如果要打比方的话,就差不多等于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时间的城市人和农村人,这个时间段城市里的人都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福利,眼界、见识、教育等一系列东西都走在全国的前面,相比之下,农村里面的人都是一辈子伺候土地,眼界和见识差了一大截,教育更是落后到难以望城市项背的程度,那时候农村里面,念完小学就辍学的大有人在,有些小学都无法读完。

到了后期,城市里面很多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了,但是农村里面连六年义务教育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如此一来,才出现了“民工潮”、“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种种名词,这是因为农村太过落后,很多人看到城市里面机会更多,都想着进城市里面闯一闯。

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力量足够了,才开始越来越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个项目,陆陆续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免除农业税”、“乡村振兴”等政策,广大的农村区域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大建设。

随着这些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逐渐见好,吸引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甚至不少已经去了城市里面谋生活的人,通过比较,放弃了城市里面压力太大的生活,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村里谋求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长时间内,农村人是十分羡慕城市人的,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农村里的人可是能够牺牲很多东西的,甚至有不少传闻。农村里面美丽的女子,为了落户城市里面,愿意嫁给一个乏善可陈的城市男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