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四章 留有隐患(1 / 2)

加入书签

于是我就只能大概说了一下菲州那边的气候和出产了,大概就是菲州这个地方天气炎热、雨水充足,与东吴所在南方区域的气候十分相像,应该十分适合水稻这种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

当然了,菲州那边的夏季和雨季也比南方区域为长,一旦水稻成功在菲州种植,一年两熟就肯定有的,一年三熟的话,以东南亚那边见鬼的气候,估计也十分有可能,不过这个情况我就不会特意向诸葛老大说了,万一将一年三熟这种作弊一样的粮食产量向诸葛老大说了,以这个时代农本位为主流的思想,诸葛老大不舍得将菲州这片土地让给东吴作为退路,岂不是节外生枝了。

到时不能争取到东吴的协助,影响到大汉定鼎中原的大业,岂不是得不偿失了,而且我的设想中,将东吴先引去台湾,乃是为了开发台湾,待二三十年后,中原大抵稳定下来,自然有足够实力引导东吴再次前去菲州,台湾自然落回中原政权手中。

不过一旦东吴政权到了菲州那边,就不是像台湾这边一样,中原政权难以干涉了,毕竟路途有点遥远,还隔着大海,颇有鞭长莫及之感。

但是这样也好,毕竟菲州那边的土地并不是大汉的,现在的话,要么是无主之地,要么就是当地土著之土地,将东吴引去菲州,就是明显的慷他人之慨,于大汉毫无损失,又可以收回东吴荆州、扬州、交州之地,即使可能为后世留下一二隐患,但为了光复中原的大局,也是不得不为了。

当然了,若一两代后的后世子孙给力,能够组织起跟历史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差不多的庞大船队,一口气能够运送将近三万人的军队到达菲州,迫使东吴政权屈服的话,我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这个就是奢想而已,要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一下子从三国时代进化至明朝,除非是上天让一个在明朝懂得“郑和宝船”全套制作工艺的大工匠穿越到这个时代,就算是一个后世的船舶制造专家,来到这个时代也是没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