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一章 其人其事(1 / 2)

加入书签

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姜维背弃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国家,虽然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但毕竟也是背弃故国,投靠敌国,以古时那种忠孝作为主流思想的社会,怎么说也是黑材料吧。

不过十分离奇,历朝历代那么多人评论姜维,都只是说他“才具难匹诸葛亮,国用维艰,屡屡兴兵北伐,有祸国之嫌。”。

又或怜惜其才,屈于蒋琬、费祎之下,蹉跎了近二十年,至后来得任大将军,掌内外兵事,终能得遂心愿,起大军北伐中原,奈何时移世易,中原已是大定,更非蜀汉称雄之时,故屡屡受挫,损兵折将而无尺寸之得,最终更被君主背弃,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意欲忍辱负重,使日月复明,可叹天不从人愿,致死无全尸之境。

林林种种,或褒或贬,评价不一,但独独很少有人言及姜维背弃故国,以及失散多年的母亲相召,却矢志兴复汉室,甘怀远志,绝不当归这两件事,按理来说,这两件于忠孝两道都算有瑕的事,应该是当时和后世之人大书特书的事啊。

但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无论对姜维是褒是贬,都好像中了集体沉默或失忆术一样,对姜维这两件事很少提及,就算提及也是一笔带过,绝不是评论姜维这个人的重点。

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犹如有着异乎寻常的默契一样,都不去捅姜维的这两个人生痛点,似是无论对姜维如何评价,都保留对其的一丝尊重一样,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啊。

我苦苦思索,终于得出了一个推测,就是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读史,都被姜维那种为理想不屈不挠、真的做到了至死方休的精神所感动,故此无论对姜维的看法如何不同,都对他抱有些许尊重,不忍去挑他的人生至痛之处。

按我来说,姜维的意志比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的苏武还要坚强,苏武被流放北海牧羊,心中毕竟还存有希望,汉室没有忘记自己一干使节,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啊。

姜维却是被自己效忠的君主下令,向自己一生之敌投降,可以说是被自己理想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最支持自己理想的人,亲手打破了自己的理想,可想而知,姜维当时应该是如何绝望心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