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 东西合战(八) 蒲原城夺城(上)(1 / 2)

加入书签

蒲原城可是一座雄城,其位于富士川右岸俯瞰东海道和骏河湾的海拔138米的山顶。

骏河国中的由比、兴津两座山脉的高山直接向南突出到骏河湾,这块地方就好似越后的亲不知子不知,平地分散在各个山谷且非常狭窄,是东海道首屈一指的难处。

蒲原城位于该要冲的东口,山脚下有一小快狭窄的平原,而且是以富士川为界,诸势力(今川氏、北条氏、武田氏等)发生冲突时的最前线。

永禄11年(1568年)12月,甲相骏三国同盟崩溃,趁着今川氏真与德川家康在远江厮杀的时候,武田信玄开始进攻骏河。

但是即便是强如信玄都没有攻下蒲原城而进入骏府,不得已留下部分驻军看住蒲原,全军绕行包围骏府。

为了救援今川氏,北条氏政派遣的北条氏信率领的援军击破后方武田氏封锁进入蒲原城,并将其作为封锁武田军后路的据点,信玄不得已协议从骏河撤退了。

永禄12年(1569年)岁末,武田信玄在对小田原展开攻侵,重创了北条氏之后再次对今川氏展展开攻侵。蒲原城协军北条氏信等后北条势和今川氏诸将战死,12月6日落城。信玄亲自进城改建,将其作为对后北条氏的防卫据点。

天正10年(15秀家若是想要继续向西,最起码也要先将山脚下小曲轮拿下了,军团才能继续走过去。

但是对蒲原城不是这么看的,这座城修筑的确实太过险峻,看得秀家都有些心里发怵,思考着是不是依旧像前面那样留下大军包围之后继续西进诱敌人的策略。

深思熟虑之后,秀家还是决定第一次力攻夺城。

蒲原城非常重要,不仅仅秀家知道,就连德川秀忠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将重臣奥平信昌留驻此城,蒲原城内也留有2500人驻守。

其实最初德川秀忠是想要增派兵力的,在他看来蒲原城内留有5000人可以坚守的更久。但是德川家康留在他身边的家老榊原康政和奥平信昌一齐对其劝说道“今日右府攻入骏河与当年武田攻入骏河何其像耶?

彼时武田公力攻蒲原不下,当即决定绕城来攻骏府,难道右府不会作出一样的判断吗?但是彼时今川家左近尚北条氏可为奥援,如今右府来攻,我东侧可有盟友耶?”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蒲原城确实很坚固,但是这座城也是一座山城,一旦被包围之后根本不可能有效阻敌。

别看蒲原城坚固,但是没有支援的蒲原城只要消耗完城内的用水就可不攻自破,秀家兵力很多,有足够的兵力对其围而不攻并转而先夺骏府。

最后经过讨论,奥平信昌只要了1700人作为支援,剩下的800多人出自他自己领内的动员。

其实在德川秀忠的设想中,泉头、兴国寺、善德寺城应该可以阻碍秀家1~2个月的攻势,到时候蒲原城再阻挡秀家2个月,德川家康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但是谁能想到秀家的速度这么快,居然用了帮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来到了蒲原城下。更让他讶异的是,秀家的行为还真的让榊原康政说着了,甚至超过了他们的预料。

他居然对沿途的三座城池都没有拿下,留下优势兵力围城之后继续前进。按照这个进度的话,蒲原城可能真的会如榊原康政所言,在拿下外围防线之后继续绕行包围骏府了。

在骏府的德川秀忠紧张的接受着来自东骏河的情报的时候,秀家所带的军团已经将蒲原城团团围住,本阵设置在富士川东岸,在设置本阵的同时,秀家就已经下令给先抵达并已包围蒲原城的足利氏家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趁着落日还有一段时间,先把外围的小曲轮拿下来吧。”秀家是这么对自己的儿子说的。

对于像蒲原城这样的东海道上的重城,早前秀家就已经派忍者摸清楚的城防重点,最近又探查道了城防守备的情况,相关的攻城布置早就已经做好,足利氏家只要跟着之前的计划攻城即可。

接到秀家命令的足利氏家摩拳擦掌,这可比不得当初户仓城时候,城内可是有着实打实的2500人。况且背后还有秀家亲自督阵,这一仗对于足利氏家来说更像是一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表演秀。

所以在战斗刚一开始,他就将足利氏麾下最精悍的一只队伍,征募自关东浪人的500人,再加上600征召足轻和300铁炮足轻派了上去。

足利家领10.5万石,领内动员4900人,动员比例已经高达每万石466人。但是凭借足利氏的名头,他愣是从周围各国招募到了千余人的浪人众。

虽然这些浪人众早已穷困潦倒的将自己的具足典当了,但是受益于足利氏的名头和财货,足利氏家自己掏钱为他们装备了动员和普通的铁兜,虽然依旧和丰春家正经武士的装备比不上,但是人家手底下的“杀”人功夫可是实打实的。

500浪人组直接在铁炮众的掩护下跳下土堀,然后用绳索勾在另一侧的石屏上,悬索攀登而上。在另一侧面向东侧的两座城门这儿,又领内动员兵组成的先手役拿着撞木奋力的撞击着木门。

为了保证可以在父亲面前打一场漂亮的接敌战,足利氏家破天荒的下令麾下善射的武士全部聚集在城头,掩护先手役的足轻们破门,对于敢于探头的守军直接点名。

事实证明“狙击手”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最能成功威慑敌人的最佳兵种。

虽说为了挡住秀家,德川秀忠基本上算是本领全动员了,但是顶在最前线的必然是骏河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