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章 第46章 第46章朕出去打野发育(双更合……(1 / 2)

加入书签

第46章 第46章朕出去打野发育(双更合……

林振越回京后, 便上表称病请求辞去定北将军一职,沈映接到奏本,装乖扮巧地先去了常青园找太后商量。

“太后, 林家肯交出兵权对朕也算是忠心,林振越为大应征战多年,劳苦功高, 所朕封林振越为固安伯, 彰显恩浩『荡』,也能安抚军中他将领, 您为如?”

沈映语气谦逊地询刘太后的意思, 刘太后闭目靠坐在软枕上, 享受着昌平长公主帮捏肩的服务。

刘太后自从削了林家的兵权后, 晚上连觉都睡得安稳了许多, 而且皇帝最近也算安分守己, 没有违逆,刘太后自为牢牢掌控着大应的至高权力,所有人都对无所不从, 所整个人看上去都精神奕奕, 容光焕发。

精心描画的妆容,加上平时保养得当,让刘太后看起来不过才三十出头, 若是换上一身颜『色』鲜艳一儿的衣裳,和昌平长公主站在一处, 不知道的, 还为们是姊妹。

刘太后睛闭着,看上去好像要昏昏欲睡一般,但实际上心里却没一刻停止过盘算, 皇帝要给林家赏赐爵位,伯爵位不算高倒也没么,况,倘若林家能有个爵位,将来昌平长公主嫁过去,生出来的儿子出身也能高些。

于是刘太后懒洋洋地了头,“皇上仁厚,就按皇上的意思做吧。”

沈映继续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朕知道太后忧心昌平的婚事,所提前传旨让钦监合了昌平和林彻的生辰八字,钦监上奏说,来年正月十六是个十年一遇的黄道吉日,不如就将他们的婚事定在那日吧?”

刘太后在心里算了算日子,距离来年正月十六,也就剩下五个月的光景,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况且公主出嫁也得好好准备准备,便也头允了。

沈映笑了下又说:“还有太后,林彻如今只是个正五品郎将,这身份尚公主恐怕委屈了昌平,所朕擢升他为正品羽林军中郎将,您觉得如?”

刘太后了,已经解除了林振越的兵权,林家难免不对心生怨怼,所对林家多些封赏作安抚也是应该的,便睁开对沈映笑了笑,称赞道:“皇上考虑周全,就都按照皇上的意思办吧。”

沈映站起身,行礼告退:“那朕就不打扰太后休息了,儿臣告退。”

临走前,沈映趁刘太后不注意,飞快地朝昌平长公主眨了下,昌平长公主接收到沈映神里传来的讯号,心领神地微微了下头,等到沈映离开后,昌平长公主走到刘太后面前,屈膝朝刘太后福了福身子,道:“多谢太后为昌平筹谋,昌平后定当将您当亲生母妃一般孝顺,来报答太后您的大恩。”

刘太后脸上浮出伪善的笑容,弯腰亲自扶起昌平长公主,“好孩子快起来,都是一家人,么恩不恩的,你这么恭谨孝顺,哀家心里啊,也早就把你当了亲生女儿。”

昌平长公主感激地笑了笑,然后低头从袖中将调度林家军的兵符拿了出来,“只是太后,这块牌子,放在昌平这里,昌平始终觉得有不妥,昌平一介女流不懂国家大事,万一把这牌子弄丢了,延误了军机么的,那岂不是罪过大了,所还请太后把兵符收回去吧?”

刘太后一见那兵符,就两放光,昌平长公主肯主动将兵符交出来,当然求不得,所也没地就要伸去接,可等快要碰到兵符时又犹豫了,这样不表现得太心急了?

于是假惺惺地又将收了回去,笑道:“这是林家给你的聘礼,你还未出嫁,哀家怎么好动你的聘礼,没事,这兵符你就拿着吧,也不用太过紧张,就算出了么事,也有哀家来替你撑腰。”

昌平长公主将兵符往刘太后边凑了凑,似乎是执意要将兵符交出来,“太后,您既视昌平为亲生女儿,就不该与昌平如见外,女儿的聘礼本来就是给父母的,所这兵符就该交给您才是。”

刘太后见昌平长公主一脸诚恳『色』,并不像在演戏,心中不禁暗喜,不过还是摇摇头推辞不肯收下,装出一副母慈子孝的样子,直到昌平长公主急得跪下来,再三恳请将兵符收回去,刘太后才装作勉为难地接过了兵符。

“你这孩子,”刘太后一拿到兵符便紧紧握在里,眉开笑地看着昌平长公主嗔怪道,“平时行事也太谨小慎微了,好,哀家就替你保管,免得你整日里战战兢兢,连觉都睡不好,要是人因消瘦了,那哀家可要心疼。”

昌平长公主笑道:“昌平多谢太后怜惜。”

拿到了林家军的兵符,刘太后又了了一桩心头大事,而对主动交出兵符的昌平长公主的信任也与日俱增,自后,昌平长公主了刘太后身边的第一大红人,常在刘太后跟前行走不说,甚至有时候郭九尘与刘太后见面,除非聊得是一些机密大事,否则刘太后也不刻意避忌昌平长公主。

--

时间一晃而过,炎夏很快便过去了,皇帝和太后打算在行宫里过完中秋佳节后,便开始着准备回京的事宜。

可就在皇帝定下圣驾回銮的日子后,凌青蘅埋设在冯太妃娘家兄长,工部侍郎冯保机府中的线,突然向凌青蘅禀报说,探查到冯保机在他京郊的庄子里养了大批死士,不知意欲为。

与同时,顾悯让一直盯着梁国公府动静的锦衣卫探子也禀报说,有一深夜,有顶轿子停在了梁国公府后门,然后从轿子上下来了一个从头到脚都罩在斗篷里的人了梁国公府,看那人的身形像是个女人,探子一直守到快要亮的时候,那女人才从梁国公府出来,他们一路尾随,亲看着那顶轿子从皇宫偏门里了宫。

另外还有盯着杜府的锦衣卫探子也查到了些线索,虽然杜谦仁自回京后便闭门不出,谢绝见客,看起来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但实际上,杜家的管家,每日都趁出府采买的机到一固定的茶楼秘密与一人见面,而那人,就是如今的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吴则敬!

顾悯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暗中勾结在一起很可能是在秘密谋划着么大事,皇帝御驾回宫在即,

第46章 第46章朕出去打野发育(双更合……

他们终于是按捺不住,要出了。

顾悯把锦衣卫这边探查到的情报压下来,没有上报给郭九尘,还是像上次那样转达给了凌青蘅,让凌青蘅去行宫跟皇帝禀告。

他差不多已经肯定凌青蘅就是舒家后人,所值得信任,而他因为表面上还得装作效忠郭九尘,有些时候不宜亲自出帮皇帝,免得引起郭九尘的怀疑。

他在,凌青蘅在暗,让凌青蘅出面提醒皇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上次因为花萼楼里的事,让凌青蘅看清了沈映的心计后,对这位心机深重的皇帝产生了一些忌惮的心理,但这次的事可能事关国祚,在没有下一个可拥护的君出现前,他还是选择帮沈映稳住皇位。

谁让徐家的后人,对当今圣上深信不疑呢?

凌青蘅搜集到这些情报后,马不停蹄地前往行宫,将所有情报都告诉了沈映。

沈映听完,当即便意识到了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京城的局势已经变得波澜诡谲起来,但他也没有感到多少意外。

早在他知道冯太妃岐王母子装疯卖傻蒙蔽刘太后后,他便有预感,这对母子绝对不甘心屈服在刘太后的『淫』威下,而他们要从刘太后底下翻身,除非熬到刘太后驾鹤归西,否则就必须得干票大的。

而杜谦仁东山再起也早在他意料中。

杜谦仁是因为他儿子杜美犯了科举舞弊案,所主动辞去了内阁首辅职,相当于引咎辞职,并不是因为自己犯事被罢官免职,而他多年经营培植的那些党羽,大部分也没有受到株连。

实当初,沈映也是有心放杜谦仁一码,没有将杜党在朝中的势力全部铲除干净,否则放任郭九尘一人独大,对他夺回大权来说,也是大大的不利。

只是那位曾经被他鄙夷为“墙头草”的户部尚书吴则敬,倒是令他不禁刮目相看。

吴则敬是杜谦仁一提拔才坐到次辅这个位置,他本来为杜谦仁倒台后,吴则敬是真的见风使舵投靠了郭九尘,现在来,到底是他年轻了,没有这些宦海沉浮几十载的老狐狸玩。

既然已经知道,吴则敬和杜谦仁暗中有往来,那也就是说,吴则敬实还是对他有知遇恩的杜谦仁忠心耿耿,他表面上投靠郭九尘,应该也是杜谦仁授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首辅位继续把控在杜党中。

沈映在心里暗暗冷笑,他就说嘛,杜谦仁汲汲营营一辈子,好不容易坐上的首辅位,怎么可能甘心就这么拱让人,原来是假装辞官,实际上韬光养晦去了。

经过杜美的教训,杜谦仁应该也是看出来了,继续依靠太后,那他就永远只能是太后身边的一条狗,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便可随意被丢弃。

所,要真正为人上人,只有将大应朝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自己中才行。

而扶持一个新君继位,便能将那些阻挡他登上权力巅峰的障碍将全部扫除,比如刘太后,比如郭九尘,当然还有他这个刘太后扶植上位的傀儡皇帝。

至于这个新君,哪里还有比岐王更合适的人选,冯太妃和岐王,一对孤儿寡母,娘家权力也不大,只要扶持岐王登基,那将来他杜谦仁便可仿照齐桓公魏武王流,挟子令诸侯!

于是杜谦仁、冯太妃,及因为娶长公主却反而被害得断子绝孙的梁国公一家,这些差不多有着相同目的的人,一拍即合,趁皇帝和太后都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联起来准备造反了。

沈映意识到自己可能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也幸好提前察觉到了,杜谦仁、冯太妃这些人暂时还不了么大气候,若是让握重兵的刘太后出面,这次危机便可轻而易举地化解。

但沈映的是,有时候危机利用好了也可变一种机,所他没有将这些情报告诉刘太后,而是急召了几个他信得过的臣子入行宫商议大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