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六十九章日子(2 / 2)

加入书签

元同泽听懂元仕进话里面的意思,他还真不介意祖父当时说的话,只是他更加明白在读书上面,他实在是天分不高,家也供不起他长时期的读书。

元仕进以为此事就这样的过去了,却不料提醒了元同泽些现实。

当年他爹顾虑过的事情,他也有差不多的顾虑,他可以供自个的孩子读书,却不愿意以后因为供侄子们读书,而使得自家孩子不得不缩短求学的年限。

元同泽想起过年前收到的家信,他最小的弟弟已经开始要相看亲事了,他在京城的日子,也不能太久了。

元同泽终究和他爹娘当年的想法差不了多少,他供不起太多孩子读书,因此暗自下了决定,等到小弟成亲后,他们兄弟也应该要分家。

兄弟们各自顾着各家,他现在挣的银子,分了出去,也能够让弟弟们过几年平顺的生活。

过年的日子,元同泽兄妹陪着元仕进夫妻在京城大街小巷里穿行,元达笙陪着戚善在家里面照看两个孩子,

元达笙和戚善说了元同泽对将来生活的安排,他完全听明白了,侄子将来的生活里面,有爹娘有妻子有儿女,却没有把弟弟们的生活包括进来。

“我大哥当年自诩聪明果断,认定我不会有大的出息。他听信别人的只言片语后,象甩包袱样决定分了家,我爹娘跟着我起过日子,其实心里面也是担忧不已。”

元达笙现在愿意和戚善提及当年的人和事情,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他其实心里面有庆幸的,他现在这样的情况,元达和兄弟要缠上来,他其实也是相当的无奈。

元达和兄弟还是坚守了般人的底线,元达笙愿意友善对待侄子们,但是也不会太多。

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走捷径,自然也是照顾不了太多的人。自家的生活,如果不是戚善聪明能干,他大约也会和些同僚做样的事情,在暗地里接各学府的私活做。

元达笙其实想过那条路的,只是他和戚善提及起来,戚善表示了反对,元达笙现在的年纪,先做好本职工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要争取多学些东西,在考级的时候,便不会太过落后。

元达笙进了翰林院后,他比任何时候都知道个有底蕴的人家,对家子弟的重要性,有的同僚说话的时候,总会提及些字句的来历。

他现在才知道他要想在翰林院立足,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翰林院有博学多才的同僚,只要他诚心讨教,他们也会指点两句话。

戚善以前直觉得元达笙进了翰林院,证明他已经足够博学多才,结果听元达笙的解释后,她才知道元达笙是比般人聪明太多,但是家里面条件限制了他的眼界。

元仕进夫妻来了京城后,瞧见小儿子依旧夜夜苦读书,才知道这世上没有容易做的事情,种田是辛苦事情,但是为官也样的心累。

元达笙有时候借的书籍,他晚上抄录,戚善白天帮着抄录,元仕进夫妻这个时候更加庆幸当年的决定,如果要依了两个儿媳妇的心思,现在元达笙和他们那有现在的好日子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