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一十八章 师至(1 / 2)

加入书签

法正于信内,先以表示对刘釜兵行汉中的支持。

其认为,前番于刘璋部大胜之下,以为主力之南中军,士气正佳,正是一鼓作气取汉中的好时机。

原州郡兵士,一月多来,经过重整,含之他广汉所辖之部,战力也有恢复。

两军配合,单以战乱,大有可为。

陈兵于前,这同样是于汉中张氏以威压,能于刘杉之行,增强说服力。

防守之间,兵事以为下策,面对曹军和益州军,张氏能投于益州自是极好,不然只能迅速进发。

来信后部分,法正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他于吴氏看法,并竭力说服刘釜。

信之末尾,法正再言:

“使君当下已领益州牧,吴懿、吴班皆臣服于使君,其能力不凡,使君大力用之,一可使原州郡府吏收心,二可缓和东州士同益州士之压力。

然,吴懿、吴班此皆于使君手下日短,正之于鄙见,使君当以加紧联系,方能使之彻底归心,以为使君倾力所用。

正早得闻吴懿之妹吴氏,想使君也已知晓。其本为刘焉之子刘瑁之妻。

刘瑁死,其重回于吴氏之内,年不过二十六,于使君大有两岁。

正以请谏,使君当使吴氏归心,当将以姻亲为依托。

此为正肺腑之言,请使君明鉴!”

一大早,刘釜收到法正之信,刚一读罢,不由得摇头失笑。

世人皆传言,吴氏贵不可言,刘焉以为信,遂不以之年少,而娶为子刘瑁之妻。及东汉末年,刘备入蜀,以法正带头,群臣劝谏其人纳娶吴氏,刘备允之,才有了后来的穆皇后。

所为迎娶,看似为了吴氏,但实际不正是看重吴懿、吴班这对从兄弟的能力,以为助力。

而以姻亲方式,加强联系,获得效忠,这在东汉末年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只不过,法正之建议,刘釜当下暂不做考量。

吴懿、吴班皆为能力出众之人,他于之信用重用,是以接连在双方信任之下,如果只凭吴氏,以赢得二吴归心,暂没有必要。

便是娶吴氏以为妾室,他还要考量妻子,妻族景氏于此之看法。而景氏背后代表的,乃是庞大的益州本地集团,仓促行之,益州或再陷入纷乱之中。

法正之建议,只是让刘釜于益州的把控锦上添花罢了,反而从道义上,多行有缺,尤其刚刚夺得成都大势之下。

“孝直这是于我不信任呐,若仅凭姻亲联系,以收将领之心,我刘季安又置于何地?”

刘釜个人于将领把控上,还是有信心的。

法正之好意,他以心领,但在行事之上,还是有个人坚持和原则。

如果他于吴懿、吴班之信任,以之重用,要建立在姻亲之上的话,那用之若何?

随着汉中战事将起,整个州府如同巨大的水车,迅速带动起来。

也就在刘杉先行,吴懿、马虎携先锋之部离开两日后,大儒任安携弟子,另以亲笔信替弟子刘釜所邀的名士秦宓,共到达成都境内。

这一日,刘釜率成都州府吏,另有留守之将,在部从护卫下,浩浩荡荡一千之众,出五十里,亲自迎接。

从绵竹而来,任安之车马行进六日之久。

于出任庐时,携弟子三十人同行,一路拜访广汉、蜀郡名士,为弟子刘釜兴建学宫摇旗呐喊,同请秦宓等名士出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