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吏问(1 / 2)

加入书签

安蒿之家,处于安夷县城以西的丰饶乡。

当年安夷初设县,以长治、大湖、越野、丰饶四乡地治理,至今日,昔日之四乡随着户数增加,已增为六乡地。

各个乡地,因所处位置不同,收成手段和生活方式各异。

有以农事为生,有以织造蜀绣为生,有渔业为主……

用当年安夷长之话说,此当为因地制宜,富以民生。

就像丰饶乡,以务农作为为主。

安蒿此中五口之家,即有两百亩之田。以县寺的统一划分下,当是上田五十亩,中田一百亩,下田五十亩。

如此两百亩之田,便是两个成人耕种亦然困难。好在县寺每逢农忙时期,都会统一组织起乡卒,共同为主农事的丰饶乡劳作。

而至渔季时,丰饶乡的乡民,亦要辅助大湖乡的乡友,捕鱼晾晒腌制……

诸乡地,也正是处于此中互帮互助下,方实现了共同发展与繁荣。行以农事,或是其他之事时,为防止有人偷奸耍滑,另有农吏监督处罚。劳作众多勤劳者,安夷县寺每年会给出特别奖励。

也就于前日,安蒿家的作物正好于乡邻的帮助下,不到一日即耕种完毕。

阿爹安边也没闲下,这两日正在收拾边角地,打算每一块地都不能浪费;阿母乞氏则是跟着桑吏料理蚕桑,以为家中补贴钱资;安蒿自己,今日往县寺而去,以为弟弟妹妹登记学籍,以被四月初的入庠序学习之事,对于他自己,则是去岁通过了庠序之“成士”之考,已然可以于地方参加县试,以为县寺储备之吏……

不过现在,不需要这么麻烦,按照方才所看之告示,为“士”者皆可放宽条件,只需经过“吏问”一道门槛。

而这次往家里走,安蒿相信父母会支持他远行,就像是上次鼓励他从军一般。

作为前安寨之人,安夷,乃至于南中之外者,皆以为他们是蛮夷,无信无义。但他们安寨之夷人,现在已得自吾认可之安夷人,谁真心对之好,谁真心对之恶,这些是非还是能辩的。前安夷长之为,就是大恩,自家父母又怎会不知?

且,安蒿父母都是非常开明之人,像许多黔首之家一般,盼望着自家孩子出人头地,为吏是一条路,从军也是一条路。

何况,他自己也想出去看看!

到达丰饶乡的地界,能看到道路两边整齐的梯田,当年为了依山建造田亩,可是出动了好几万人,安蒿依稀记得当年一些场景,但十岁的弟弟,还有七岁的妹妹,应该早就忘了。

一直沿着大道里去,路上遇到一些熟人,安蒿不忘打招呼。这里面有原安寨的,也有其他夷寨的,还有不少当年费劲千辛万苦,入安夷的汉人流民。

但现在,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那就是乡邻,就是乡友。

刚转过一个坡弯,迎面走来同窗包进。

包进是当日汉人流民中的少年,用庠序夫子的话说,包进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汝南腔。

汝南是哪里?安蒿知道其应属于大汉,处于南中之外。到是在他学通汉话,专门找包进问了问,方知晓汝南确比安夷富饶。

但在包进眼里,汝南等他跟随父母走过的诸多安夷之外的地方,就是一个悲惨世界。来到安夷,刚开始有些苦,但苦尽便是甜来。

包进也喜欢找安蒿聊天,于庠序之内,安蒿不是最聪明的那个,却是最勤奋的那个,即是识字、礼仪之学习皆很认真。

包进挑着扁担,里面盛着水,显然是帮着家人灌溉。而为农活者,安蒿不得不承认,外来的汉人于此熟练,即是安蒿家,几年前,也多亏包进之父的指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