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戴罪(1 / 2)

加入书签

滇池已定,接下来,当为孟氏及蛮头夷帅定罪细节,并开展敌后统计,及对全军将士之奖罚诸事。

即在召见了许汲等人的次日,刘釜广邀法正、泠苞等诸部将领,先来商讨前者,以先稳定好人心。

对照前次接受雍氏投诚,后细究雍氏罪行时,因雍氏有杀害汉吏行径,且为率先起叛者,刘釜即便开恩以后,惩罚依旧严厉。直接参与之部将,多数为雍斐快刀斩乱麻的自行解决,但有大部分为刘釜事后押入大狱。即如雍闿,到现在伤势未恢复,但仍被监视住处,更别说举族迁徙之事。

有雍氏在前,面对孟氏,当然不能“轻视”。普通之族人,在未来数月,迁往滇池、朱提之外所,是必须的。于此,刘釜心有定计,他不打算再将孟氏迁到南安,而是打算迁往南海郡之所,直接断绝孟氏和南中联系。

除过此处,像昨日与许汲交谈那般,对顽抗汉军之部将,如孟获、孟琰,再有孟氏族长,起乱主谋孟尚,其弟孟铎者,便是投诚,亦当有所惩处。

这些时日来,于滇池等多地,犯下残害无辜百姓,坚守汉吏之孟氏部属,违有汉律者,更当处于斩首,以儆效尤。

刘釜定下的主基调,一行部将自无异议。

孟氏当日毫无办法,接受投诚。今日同样如此,只有遵守惩处之命。否则滇池城外的数万汉军,绝不是吃素的。

可以想象的到,接下来数日,滇池多地,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对于当下还有大量人马被软禁于滇池城内的各蛮夷部寨,自然行前次邛都之举,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来日除寨是必须,但因从犯,可以免除迁徙之事……

这一件件处置要义安排下去,过去了小半日。

私兵,另有各夷部兵士一万三千叛军兵士之安排。

在当日接受滇池叛军投降时,按照刘釜的指导,叛军之部,会暂时保留下来,以平接下来的建宁郡。

其中兵士,皆为益州郡本地中所召,家眷于此,根就在此,现益州郡尽属汉军掌控,阵前倒戈概率极低。

而孟氏及益州郡中多夷部,同建宁之地的吕氏多有竞争。前番邪龙,即为吕氏所夺,孟氏及附属之部,早就怀恨在心。

正可用之!

这仅是权宜之计,根本在于,刘釜不愿看手下这批忠诚将士徒增太多伤亡。往南中数月,奋勇军不算中途的兵源补充,一万六千之部,死伤近三千之众。尤其多次攻城之战中,伤亡最大。每一个兵士都是宝贵的,如之当日与法正之语。

故,刘釜打算借孟氏与吕氏之矛盾,大胆启用一次叛军,以助之平定建宁。按照事先之约定,只要孟氏能拿下建宁,收为汉寺,众多孟氏子弟,乃至多数夷帅,只要未有大罪恶者,皆可凭战功豁免。

这里面,包括孟获,孟琰等诸多人。

遂而,于现在,即是身处连然狱中的孟获等人,还是戴罪之身。

这里面,于孟获、孟琰等人一个戴罪立功之机会,也有刘釜惜才的部分原因。

且道此中谋划,得到了法正和泠苞的赞成。

越嶲,犍为属国,益州郡,三地已平,大局已定。

于建宁吕氏,另有牂牁小部族之乱,本可缓缓拿取。但若能保持本部实力,借投诚的滇池叛军之力以取,自是妙计。

无论法正,还是泠苞,即是绝大部分的四军之将,显然察觉到了,主将刘釜之目标,不仅仅是南中。数年之前,少有人能将汉宗室子弟刘釜之“兴汉”之梦想,当做一回事。而今之于现在,再无人不敢重视他当日之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