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 郑度(1 / 2)

加入书签

寒暄片刻,二人还通报了籍贯,刘釜应邀坐在案头上方,郑度和崔昊则坐于下首。

这一次,刘釜着重问询起两个游侠头子,对于南中夷人的了解。

发现崔昊竟比郑度知道的多些,甚至和南中的不少夷人部族有联系,手下更是有两个出自夷人部族的兄弟。

但听刘釜说到他有意往南蛮夷人聚集区去,以为南中和平而做谈判时。

郑崔二人于此皆明白,这是眼前的刘君向他们伸出的橄榄枝,在以义为重的二人面前,几乎没做太多思考停留,双双起身道:“刘君大义,郑度(崔昊)愿率收下弟兄,与刘君同往,定然会护的刘君周全。”

于细微的观察中,刘釜明显感觉到,崔昊的动作显然比郑度慢上一拍。

他速而起身,拉着郑度崔昊两人各一只手,饱含着殷切之情道:“昔日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之间,得义士相助,方开辟了大汉盛世。

今,为南中计,但有两位帮衬,功劳自有后人来书。但我遇二君,与昔日太祖高皇帝,遇助义士何异?”

刘釜竟将之,比作是大汉开国时,相助过太祖高皇帝刘邦的游侠义者,郑度崔昊皆感到浑身舒坦,他们做游侠头子,多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吗?

于此,崔昊徒增了几分主动,道:“刘君身为大汉宗室,为南中安宁,将至自身安宁于险境。此事吾等敬佩万分。

刘君放心,但有汝离行时,吾等将集结手下弟兄,共同护卫之。

吾与郑君虽不相熟,但相信郑君也愿意为此事合作,可乎?”

同为“滇池四义”,郑度因感觉这位同名者,有些假仁假义,他故而和崔昊的交情很一般,但崔昊的这句话,郑度是认同的,进而点了点头。

刘釜笑了笑:“崔君和郑君之话,我记住了。待得郡府同意后,我便相邀同往。于此期间,还要劳烦君等打听打听南蛮夷人事。事或由大入小,尤其一些小型躲藏于山林的夷人部群。”

“定不会叫二人失望!”郑度和崔昊,齐齐一揖道。

出了酒肆,刘釜到了另一个巷道,其唤来孙安,嘱托道:“孙安,方才那郑度往右边去了,你且跟随上去,告之我于今日人定,于郭城内有事单独相商,就在吾等住处,还请之准时抵达。”

孙安领命下去。

刘釜看着天边不断下降的太阳,默默舒了一口气。

这次相见,对着郑度和崔昊的第一轮考察算是正式结束了。

可惜王朝马虎被之派去另办要事,至现在也没回来。那件事为今只能大胆的启用郑度了。

但愿他没看错此人。

反之,若是郑度办理此事,出了岔子,那他于蜀地便无容身之地,甚至要流落蜀外。

至于是何事?其实和益州将易主,刘璋即将上位还有些关系。凭着对益州大局的了解,刘釜选择在此时动手,无外乎是想着能多埋下一些助力,以便来日他于蜀地成势后,能有复兴大汉,争霸天下之力!

总结起来,这便是一场豪赌。

就如同他和景毅的对赌一般,寻找并说服更多的夷人出山,方才有可能于最快的速度授的一地县令。

而人生,何尝不就是一场豪赌?

成王败寇,不外乎如此。

刘釜于途中,把脑中的计划再过了一遍,自觉没有太大问题。便带着虎头往张松说好的地方赴宴。

地点在城内。

抵达目的地,看向面前整洁高大的酒肆,外有旁边传来的丝竹之声。让刘釜不得不感慨,真正的“肉食者”所处,与一般市井的地方,区别甚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