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章 不易(1 / 2)

加入书签

“有劳许君!”刘釜再回礼,然后跟着这位许姓同僚绕了个大弯,往一旁的侧门而去。

路途上经过打探得知,许君名叫许汲。

许汲是个正直的吏者,初得刘釜名字,也没虚假客套的说出什么“久仰大名”之语,以为他压根不清楚刘釜的事迹。

这也让刘釜明白,自身的名气,或在德阳相邻之三郡,传播的稍广一些。在益州郡,知之者很少。

至少来郡府,初次相见的两小吏,都未表现出太过惊讶的表情。

当然,低调也有低调的好处,使得他能在郡府任上,安心学习为吏经验,不用为庸人所扰。

按照他的介绍,入郡府的新任官吏,皆要在一旁的功曹处,签名登记。

于吏员簿上写上姓名,下发符牌后,方为吏者。像州牧太守这般地方大吏,拿到的自不是单纯证明身份的符牌,而是印。

吏者,自有专门的公服。

汉初时,太祖高皇帝对吏者公服的认识不足,后由叔孙通建言,方确定公服的模式,乃黑色,以宽袖束腰为样式。

和吏者相对的是,普通人穿戴,衣服,除过不可佩戴刘氏冠,余者没有特殊要求,但还是遵循着“深衣制”。

刘妍为小弟刘釜等人所做的冬衣,表面即是黑色布料。而如平常冬日,走在市井,也是黑压压的一片。

真要说大汉公服的完善,其实要归结到百年之前的汉明帝时期,如按季节以区分颜色,如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其中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刘釜只是低阶官吏,在许君的陪伴下,取到的是普通的文吏服。于之的感觉,便是宽大。

其实从郡府内行走的文吏,包括面前许君身上穿着的衣服,就能看出一二。因为宽大的原因,多腰系布袋或皮带。

益州郡郡府还算不算,除了发衣服,竟还赠送一双鞋子。名之为丝履,顾名思义,鞋面通体用丝帛而制,看起来就美观华丽。

领取衣服,接下来就是领取俸禄。

可叹自身这般低级的文秘,几乎处于佐史的中下层水平,月钱仅有八百。月领谷米四斛六斗,合计四十六斗,放在后世,差不多一百二十多斤。

就着一百二十斤,也不全是精益剔透的稻米。

“此中谷米,稍等我让仆从为刘君送去,按主记要求,刘君当先随我去往吏舍,换好吏服,便好同去记室办公。

兵曹又送来一些文书,只留的我等八人处理,实在是太慢了!

幸好刘君及时赶来!”

可能陪着刘釜来按程序行走的路上,眯眼打瞌睡的次数太多,许汲的困乏略有缓解,瞪着那血红的眼睛,看着刘釜道。

刘釜还以为初次上任,到不用接风洗尘宴,至少第一天不用上班,能在单位熟悉一下。但看许汲的模样,只怕能准时打卡下班就是好的。

不过,对这一切,刘釜也没有太大计较,早就放平了心态,他来记室,本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途中,根据许汲的进一步解释,刘釜得知记室之内,除了主记张松,另有两个主记室史,一个是许汲自己,另一个就是刚刚上任的刘釜自己。

这两人中,一人主管会议纪要,各曹的奏报上禀。另一人则专管文书,包括摘抄和起草。在原本的定额下,除过主记有两名书佐专门处理杂事外,其二主记室史每人收下各有三名书佐帮衬。

作为主记室史,许汲当下的主要职责是前者,对于后者,现在无疑要落到刘釜身上。而在之前一段时间,是由主记张松亲自去抓的。

细细想来,益州郡乃大郡,郡府之内,现存的记室吏不足十人。

刘釜暗道记室的人还是太少了,难怪大家都要加班加点。关键是还没有加班费,一来二往,处事效率自会大大降低。

这张松,看起来不怎么会体恤下属。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