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章 第五十九章(1 / 2)

加入书签

饭都是一口一口吃的, 事情自然也就只能一件一件来做。

虽然事情已经堆积如山,但顾砚书依旧没有丝毫慌乱,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处理着。

几件事情中, 最简单的便是那几个说书先生所写出来的话本初稿。

经过了顾砚书前期的指导与点拨, 这次几位说书先生交给顾砚书的初稿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

无论是用词还是故事的情节,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顾砚书不是喜欢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

在看完这次说书先生递上来的话本之后, 顾砚书也没有找说书先生的茬,让几位先生可以按照现在的这个节奏继续向下写。

然后便是那两座茶楼。

这两座茶楼之间虽然互相都有一段距离,但同陶然居一样,地理位置都不错。

两座茶楼都是上下三层的小楼,修葺起来也颇废了一番时间与功夫。

只是因为这两座茶楼是最先停业动工的,在此之前, 顾砚书便在上面投入了不少精力。

所以现在茶楼的修葺基本都已经步入了正轨,所以反而成了最让顾砚书省心的地儿。

而陶然居那边,顾砚书在发现自己有些分身乏术之后, 干脆直接选了一个比较偷懒的办法。

从那两座茶楼里分别抽调了一些人手过来。

这些人已经在茶楼里做了一段时间, 了解顾砚书的习惯和喜好。

再加上唐掌柜也是一个得用的, 加上这些熟手之后, 陶然居那边的事便不需要顾砚书过于操心了。

现在便就只剩下了王府的主院以及日报的事。

主院这边的问题同样不大。

顾砚书对于一切改动都有相信的方案,平日里只需要每日过去一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工匠,顺便看看事情的进展就行了。

但是在日报的创办上, 却着实是让顾砚书为难了起来。

对于日报,顾砚书的规划可以说是非常完整。

在这段时间里,顾砚书集合末世前后的各大日报, 做出了一个自认为最适合《天齐日报》的模板。

有普通小老百姓们感兴趣的娱乐八卦板块。

本着牺牲自我, 娱乐大家的牺牲精神, 像是前些日子陶然居和韵瓷斋之间的恩恩怨怨,便可以写在上面。

同时还有专门为了那些话本子们开辟出来的奇谈怪志板块。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每天去茶馆里面坐一坐,听一听说书先生们讲故事的。

但这些忙碌的人也有想要休息娱乐的需求,奇谈怪志板块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将新鲜的话本子刊登在上面,足不出户,便能知道现下京中最流行的故事讲得是什么内容。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比较正经的人,对娱乐八卦和话本子都不感兴趣人。

为了这一群心无旁骛,心怀国家大事的人,顾砚书也准备了相应的政治要闻板块。

用以刊登朝廷最新的公告以及政策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绝大多数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醉心四书五经,全力以赴准备科举的读书人们。

这一部分读书人,是顾砚书的日报想要抓住的最主要的人群,当时是不可能放过。

剩下的版面,大概还占据整份日报一半的位置,都被顾砚书整合成了一个版块。

用顾砚书的话来说,这一个版块的标题,便叫做“十年科举,八年模拟”。

这个名字自然是从后世红遍大江南北,历经数十年经久不衰的教辅资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转变而来。

只是无论是五年还是三年,对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来说,都过于短暂了一些。

所以顾砚书根据实际的情况,做了一点点小小的改动。

既然是为了这些在考场上挣扎的学生们而准备在,自然是要在上面刊登一些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内容。

比如什么科举变化早知道,带领举子们了解科举制度变化的细微之处,做到知己知彼。

再比如说什么历年状元考卷解析,带领举子们进一步解读历年状元的答卷,做到取其精华,获取灵感,开拓思维。

亦或是什么名家小课堂,刊登当代大儒新作,让求学无门的寒门举子也能瞻仰当代大儒的文学风采,扩展眼界。

还有什么科举模拟小课堂,带领大家根据历年科举出题规则,对下一届科举考题进行猜测模拟。

争取让所有看过日报的“十年科举,八年模拟”板块的举子,在进入考场之后,都能够做到准备充足,下笔如有神。

日报中的其他版块,对于顾砚书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

唯独最后这个“十年科举,八年模拟”的板块,让顾砚书颇有些头疼。

想要做“十年科举,八年模拟”这样的板块,首先便必须要找一个对科举制度十分了解的人来负责。

除此之外,在这个板块之中的名家小课堂中刊登的文章,也必须要找让大部分文人都觉得心服口服之人来执笔才行。

要知道自古文人相轻,能够让大部分读书人信服的,非世家大儒不能胜任。

问题的关键恰恰好就在这个地方。

承恩侯府早已落魄,与之相交的也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家族。

这些不入流的小家族,哪里会出现什么厉害的大儒?

除此之外,顾小公子以前也是个纨绔子弟,溜猫逗狗他在行,读书写字他不行。

总结一句话便是干啥啥不行,吃喝玩乐第一名。

这样的纨绔子弟,又怎么可能认识什么世家大儒?

恐怕就算是在启蒙时期认识一些,也都被顾小公子揪头发扯胡子的动作给得罪了个精光。

至于这厉王府……这就更不用说了。

世人皆知三皇子厉王是在马上打天下,与厉王府交好的也大多都是些武将。

那些人,让他们提刀上阵杀敌还行,但执笔写文章?还是别去为难那些五大三粗的汉子们了。

偏偏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便互相看不顺眼,厉王府在武将之中的威望是高了。

但在文臣们的那边,人缘估计不怎么样。

通过询问兴仁,顾砚书也证实了自己的这一番猜测。

承恩侯府和厉王府的人脉都指望不上,这日报的负责人,可不就是陷入了僵局吗?

要是最后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恐怕只能放弃“十年科举,八年模拟”这个板块。

但顾砚书将这些学子当成了日报以后想要抓住的主要服务对象,自然不愿意这样轻易地放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