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三十二章 路见不平一声吼(1 / 2)

加入书签

洺州,五代十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广府镇。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石敬瑭的父亲石绍雍,当时就是这洺州刺史。

石绍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并具文韬武略,将这洺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了洺州军民的拥戴。

可这梁朝皇帝朱温,一直以来觊觎着这洺州,经常派兵争夺。

所以说这里也是战事频仍,石绍雍一方面要组织民众加强生产建设,一方面还要对梁朝的军队时刻加以防范。

因此他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积劳成疾,最终身患疾病而不治,撒手人寰。

仍下了石敬瑭与继母相依为命,当年石敬瑭的母亲何氏去世后,刘氏嫁其父石绍雍为继室。

由于父亲过早的离世,从而养成了石敬瑭朴实稳重,寡于言笑的性格。

自幼便喜欢读兵书,以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绩,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的赵国的大将李牧,和西汉时期名将,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的周亚夫的行事风格为榜样。

可以说少年便有大志,只是生不逢时,年少丧父,无人提携,耽误了大好青春年华。

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他四处拜师学艺,所遇到的师父一听他是石绍雍的儿子,便分文不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本事,一些不剩的倾囊相授。

因为大家都敬重他是那石绍雍的儿子,没用几年时间,他便拥有了一身的好功夫。

但是也荒废了家里的田园栽种,只有靠继母勉强的为人家打些短工、洗洗衣服,维持着家里的生活开销。

后来那洺州自打其父石绍雍离世以后,没过几年,便被梁军攻陷。

因而这百姓又过上了暗无天日,水深不取的将老父亲发送走了,我这小弟的心里啊,真是感恩不尽呢!我先敬大哥一杯!”

说着话,便把杯中酒喝了下去。

那张道长赶忙“咕咚”的一口,也紧随其后的将酒干了。

将杯放在桌子上,赶忙直摆手,道:“兄弟,你说这个就见外了,我这是应该做的。不单单冲你我之间是兄弟的份上,就冲你爹爹的为人、为官、为百姓造福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这洺州城的百姓,哪个不对你爹竖大拇指!哪个不想帮你老爹一把呀!可是现在的洺州城,唉,真的是让人看不过眼了……!”

张道长长长的叹了口气,随之又觉得自己的话,说的有点过了。

赶忙紧张的四下瞅了瞅,见没有外人,这才放下心来。他真的怕因言获罪啊!

“是啊!”这石敬瑭眼中流露着迷茫和无奈,盯着张道长,“没有办法啊,现在这个大梁的军队,搅得百姓是鸡犬不宁,何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啊!”

一边说着话,这二人的酒又喝了不少,越说情绪越激动。

此时一阵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的古琴之声,打那楼上传了下来。

随之是那女子的歌声,歌声时而动人,像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独具风韵;时而凄美,若露滴竹叶般玲玲作响,耐人寻味;时而浑厚得如雄鹰展翅时的一声长鸣,振聋发聩;时而婉转得似深情交融时的一行热泪,扣人心弦。

那一曲接一曲的唱着,夜渐渐的深了,凉风习习的吹进了酒肆。

此时,只听打那楼上不时的传来那抚琴老儿的声音:“嗯,二位爷,小女唱了这么久,就给这么点银子,这不太合适吧?!”

“去你奶奶的,大爷我今天高兴,才赏你些许银子,不然的话,大爷我可都是那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啊!哈哈哈……”随之发出一阵奸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