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五十三章 乱局(2 / 2)

加入书签

可是这些人居然被带出地牢,让宇文护觉得十分意外,他马上到了皇宫,找到了皇帝杨光,责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谁知,一向胆小懦弱的杨光,居然直接承认了是自己下的旨意。当宇文护追问这些人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杨光只说自己给了他们出城的令牌,但目前他们到哪里去了便一无所知。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宇文护气得暴跳如雷。可是杨光却一反常态,一副温水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人我已经放了,你要怎么样便怎么样吧?

杨光的这一态度,让宇文护反而没有办法了,杨光还是目前明面上的皇帝,自己又不能把他杀了解气。

宇文护被逼无奈,只得将杨光软禁于皇宫之中,并且告诉宫中杨光身边的太监,杨光每次使用玉玺和进出西京城的令牌,都必须得到自己允许才行。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宇文护立即派出大量人手,在西京城外方园一百多里的地方,四处搜索众人的踪迹。

可是当宇文护得到消息的时候,距离池尚文等人被带出地牢,已经有一天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再要寻到池尚文等人谈何容易,所以宇文护派出的多路人手,最终全部无功而返。

见皇帝杨光和司徒宇文护都没有对请求杨光禅位的圣旨,做出任何回应。朝中众多官员都在揣摩宇文护的意思,好些人认为,这是宇文护已默认此事,只是需要更多宫员发声,才好顺水推舟坐上皇位。

在这种想法之下,又有许多官员行动起来,它们纷纷向朝廷上书,要求大涪皇帝杨光禅位,让德才兼备的司徒宇文护登基为帝。

但朝中还有一部分忠于杨氏皇族的官员,这时也终于忍不住了,上书朝廷指责这些投机行为,让朝廷惩治这些以下犯上的臣子。

这样一来,持这两种观点的官员,在朝中争得不可开交,使得这几日的早朝都变成了一场场闹剧,最后宇文护不得不暂停早朝。

朝廷中发生的事情,传播速度向来都很快,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便传遍大涪各地。

一时间,朝廷的乱局就像有传染似的,很快带动了大涪各州各府,甚至是边关的驻军。

这些大涪各地的官员和驻军,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表示支持宇文护登基,还有的则开始声讨宇文护,认为他是窃国的奸臣。

遂州刺史王琪,公开宣布,从此后不遵朝廷旨意,号召大涪所有臣子“清君侧,除臣佞”,还大涪河山于皇帝。

有人带头,很快便有人跟从,好些在各地的朝臣纷纷站出来。

东南的东羌族,羌王朵兀宣布,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临海的红岛府,定远将军廖力生宣布手下五万大涪将士,不再遵从朝廷旨意,呼吁大家起来声讨宇文护。

西河都护府都护陈国抗,表示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梓州东山县县令、红远县县令、白山县县令,三县联合发声,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就这样,陆陆续续有好些地方官员发表声明,表示暂时自治,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与此同时,也有好些官员发表声明,要遵从朝廷指令,斥责这些企图“谋反”的各地官员。

最初的时候,分属两派的官员,还只是各自发声,纷纷站在正义的立场,指责对方叛逆的行为。

但随着局势越来越恶劣,终于有人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出兵攻打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地方官员。被攻打的一方当然不愿束手就擒,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涪好些地方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战事。

这时再说云州,云州的战事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都出现了一些损失。按照于鲜最初的想法,三十万大军可以很快地攻陷云州,自己便可以成为为楚国开疆拓土的功臣。

谁知道这战事并没有如他所想,进入了僵持阶级,这让于鲜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想要退兵,又恐朝中上下耻笑,想要进攻,却犹如狗咬乌龟,无处下口。

正在于鲜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份楚王赵元让所颁的旨意,送到了于鲜手中。圣旨的内容只有一样,命令于鲜中止攻击云州的行为,马上班师回朝。

于鲜不知道的事,楚王赵元让知所以下旨让他撤兵,就是和大涪的乱局有关。

楚王赵元让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在于鲜进兵云州之时,赵元让就让人暗暗做好准备。等于鲜攻进云州的时候,就发动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大涪收买的大臣,让他们逼宇文护自立,造成大涪乱局,让他没有精力对付在云州的楚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