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8章 只录一人(1 / 2)

加入书签

从技术要求上来说,王忌的设计并不难完成。

很快,王不饿也见到了实物。

但是从使用效果上来说,却是很差劲儿。

毫无体验感可言,甚至根本就拉不动。

当然,并非原理问题,而是这个设计太仓促了,他压根就没有考虑到更多的层面。

例如说,绳子就是从两端直接拉出来的,而整个滚轮的宽度大约有两米左右。

一个人就是推着都能推动,所以用绳子将他拉动也不是什么难题。

但问题是,他压根就没考虑滚轮自己会绊住绳子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就是在滚轴位置做一个圆筒套件,然后套件向前延伸出一根一米长的棍子,将绳子的连接部放在滚筒以外就可以了。

让禁军推着试了试,王不饿蹲在地上看了阵留下来的痕迹。

“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铁钉的位置还需要在调整!”王不饿直接给出了结论。

这些布局其实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调整才能知道的。

而这玩意儿他也不是说你过去就要像后世一样平整,没有任何大一些的土块什么的。

这是压根就做不到的技术,后世能够做到,那是因为刀片在飞速的旋转,通过机械的力量多次反复的敲打切割才将那些土块给打碎的。

得到了王不饿的肯许,接下来王忌便一头扎在了工坊内。

所需的材料,也是一概供应,而且还是不限量的那种。

为了配合,王陵甚至让锻打机坊那边专门腾出来了一台锻打机来配合他。

反正皇帝的要求是,尽快的把这东西搞出来,材料什么的都不重要。

至少要先证明这个设计他是有用的,是有效的。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去逐渐的减配。

能用木头替代的就用木头,能用石头的就用石头,反正总之就是一句话。

搞研究的时候,铁料随便用,但是大规模应用的时候,这么做是绝对不行的。

八天后

又是一个内阁会议的举行日。

作为大汉开国,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

满朝上下对于这件事情还是很关注的。

不只是朝中,民间百姓对此也很关注。

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这几年家里面的日子也渐渐的好了起来。

不说供应全部的孩子去读书,但集中力量去供应一个,咬咬牙还是能坚持下来的。

虽然第一届科举参加的都是一些权贵之后,但是关于县学和郡学,以及洛阳书院的报名方式大家是都知道的。

而且这些县学,并不看你的出身,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农户,只要你的孩子达标了,也是能够进入的。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大汉的开明之处了。

上学 是要交学费的。

而对于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 朝廷在这上面的操作也很灵性。

家人可以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抵消学费。

可以是耕种官田,若是没有名额了 就去搞运输 若是还没有名额,就去采矿开发什么的 反正总会给你安排个地方的。

只要你被选上了,你想去 那么有没有钱都不用担心。

而县学作为初级教育 一个县也只有那么一座,规模也很有限制,自然不可能让全县的适龄儿童都进来。

于是学部便设立了一个条件,县学只招收六到八岁的孩子。

即年满六岁 当年算作六岁 年满八岁,当年算作八岁。

也就是说,哪怕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出生的,他在今年就六岁了,所以他就是按照六岁来报名的。

当然 对于那些出生较晚的学生来说,这是相对不公平的。

大一些倒是无所谓 可五岁可六岁,差别还是有的。

不过好在有三次机会 加上每次考试的时间又是定在秋末,而在考试前 县学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辅导 然后择优录取。

这一个月也不是白辅导的 一人需要交纳一钱的辅导费用。

至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学到啥,学没学到不重要,反正考试又不会超纲。

教了啥就考啥,看的是你记住了多少。

在这个制度模式下,年纪小的基本就是陪太子读书的那种,提前走个过场,熟悉一下流程,为来年做准备。

不过现在大家都在观望,虽然有兴趣的人很多,但现在谁也没有见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百姓对于知识的渴望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