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二十章:何为演技(1 / 2)

加入书签

以前看影视节目,认得角色,却鲜少知道演员的真实名字;

现在看影视节目,认得明星名字,却很少能叫出他演的哪一个角色了。

而这主要就是演技与角色魅力之间的博弈。

全世界有两大表演体系,体验派和表现派。

体验派,创始人是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派的要求就是我要演那人,我就得变成我要演的那个人,我必须体验到他内心的那些东西才能演出来。

比如,小丑希斯莱杰,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深入角色的内心,他曾深入到疯人院去真正观察和学习那些疯子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关到封闭的屋子里体验那种孤独的情绪。

比如,张曼玉,为了演好新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让自己深入到那个凤搔的老板娘角色中,人也变得轻浮放的开。但是在甜蜜蜜中演李翘,却又沉浸在安静、甜蜜的角色中,甚至一度患有忧郁症。

中华的戏剧学院师承的就是前苏联那一套,所以,从戏剧学院出来的人物,大都偏向体验派。

比如周训,她在如果爱中有一场坐在大巴车上与金成武离别的戏,导演陈克辛在开拍前强调女主不可以回头看要,表现的决绝一点,周训答应了,可是演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着回头,因为在演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孙纳,孙纳这个角色很婊,但她绝非冷血,所以一定会回头。导演最后也保留了这个镜头。如果孙纳不回头的话就没有爱了,更谈不上尚有余地的如果爱了。

比如章紫怡,她一生拿奖无数,演技得到了世界认可。她认为,想让角色活起来,必须自己进入角色,体验她的喜怒哀乐,如果没有深入的体验角色的灵魂,如何能去感动别人?一个角色要让他看起来不是演出来的,而是要让人自然而然的觉得,你就是那个人,以假乱真,趋于道也!

另外一派叫表现派。创始人为美国的布莱希特。

表现派认为,我不可能成为那个要演的人,我能为了演一个杀人犯去杀人吗?我也不可能为了演一个同姓恋而成为gay;我如果演一个古代人,难道就要穿越回古代一次?我不可能成为那个人。

表现派坚持不用内心,只用外化的训练过的演技去演。他们认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体验一种绝望,体验一个尴尬,这是容易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演员,所表现出来的恰恰应该是那些最最细微的东西。这些最细微的东西才是人和人的差别,大家如果共享了,你演出来的东西也是没有个性的,所以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那些细微的差别,但这些东西往往你是体会不到的,需要用技巧来演绎出来。

比如,徐争,他拥有高超的表演技术,对节奏的处理、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对手戏的爆发非常有心得,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己的强烈风格。他在春光灿烂猪八戒中是可爱的小猪猪、在人在囧途里是挑剔苛刻,又想出轨的中年成功男;在男大当婚中是嘴巴不饶人的大龄未婚中年;在摩登时代中又是落魄的魔术师;在我不是药神中,又变成了心情复杂的药神。

徐争的演技,就偏向表现派,用技巧,而非内心体验来表达人物。

当然,还有第三种算不上流派的流派,就是个人魅力主义舞台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唯我独尊,我最帅,我最酷,演什么都是我,强烈的个人魅力主义!

这种艺术当然是不需要去体验的,当然它也不像表现派那样去细心琢磨什么演技。全程本色出演,充分展现个人魅力。

比如,有杨天宝、黄教主这样的负面例子。同样也有陈到明、葛尤、陈报国这样的正面例子。

陈到明是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演员,你不用看他的作品,光看他的人,就感觉他真的有气质,有内涵。而他的作品人物,也大都是大方得体,优雅文气的感觉,又让人不会觉得他不够男子气概什么的。

演员都在追求演技,然而什么是好的演技呢?

第一个阶段是“像不像”。

我们普通观众衡量绝大多数演员的标准,就是先看像不像。

哪怕是演一个农妇、演一个小偷、演一个猴子等等,观众也会直观的感受“像不像”。

比如陈培斯老师非要穿上军装,拿着王八盒子演一身正气的八路,大家就觉得不像,认为他应该去演那个叛徒;黄脖老师演仙风道骨的姜子牙,大家也会觉得不像,认为他应该去演孙悟空;唐果强老师演汪精卫,大家也觉得不像,认为他应该去代言挖掘机

像不像,考察的就是演员的台词、动作、神态等硬性指标,这是基本功。一个合格的演员,这些是必须要做到的,它是及格线!很多特型演员人们都夸演得像,但也仅止于此了。

第二阶段是“好不好”

演戏是一个主观意识活动,它非得合理地加入思想和感情才能出类拔萃,纯套路式的演戏只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如旧版红楼梦与新版红楼梦对比,双方选用的演员都很像。甚至新版的更像一些,因为选用的演员年龄更加契合原著。但是要说好不好,很多人心里都偏向旧版红楼梦,因为里面的人物,将每一个角色都演活了。而新版却依然只停留在“像不像”这个层面。

第三个阶段是“真不真”

很多专业的演员,出道多年,随着经验的积累,所谓的“演技”越来越纯熟。然而拿出他们所谓的“好作品”和他们刚刚出道时候的作品比,竟然比不过。

技巧要练到炉火纯青才可以不着痕迹。没有练到这一地步的话,表演中会夹杂着明显的技巧,倒不如一张白纸的时候更打动人心!

真挚自然的感情流露,会赋予角色一股非一般的魅力。

比如西游记中的六老师,出道即巅峰。比如,初出茅庐的邻家小鹿,一部天浴让她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影后,但随着演戏越来越多,整容越来越多,演技逐渐下滑。

失去了真,失去了一种让观众动容的感触,终究落入下乘。

第四个阶段是“变不变”

a在电影1中演了b,在电影2中演了c,你觉得b和c是同一个人,和a不是同一个人。这就是一个演员永远被锁定在一个角色上,成名作里把一个角色演的出神入化导致你看什么都觉得他是那个角色,这也是演员们最怕的一种情况。

例如:“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船长约翰尼德普。他们其实除了这些成名作之外,还拍了许多电影,但是因为成名作角色感太强,观众们很难再接受他的其他形象。

这时候,演员如果不去求变,就会被固定死在这个角色中,以后难以突破。

比如,国内的天仙姐姐刘木兰,自从演了赵灵儿之后,形象固化,之后的王语嫣、小龙女都是这种形象的延续,傻、白、甜,外加一点天然呆。她也缺乏突破的勇气,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

直到自己年过三旬,青春不再,想要改变形象寻求突破时,却发现自己的脸再也做不出其他表情了。

近年的花木兰剧照中,她除了素颜朝天、脸上带点污泥外,演技与十五年前别无二致。

而反观因泰坦尼克号一举成名的小李子,为了打破自己固有的形象,开始留胡子、大肚腩,硬生生从一个奶油小生变成了胡子男。在他颜值下降的同时,演技却一路飙升。

不去求变,只在一个形象上死扣的人,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年气质大叔张嘉译、威严汉子陈报国,演技固然高超,但无法求变,也就只能如此了。

第五个阶段“神不神”。

马龙白兰度、汤姆汉克斯、丹尼尔戴刘易斯、西恩潘、摩根弗里曼、梁超伟、梁佳辉、张佳辉、黄秋笙、宋康昊、三船敏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