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二章:数字领域(1 / 2)

加入书签

卡洛克影业是一家集“出品”与“发行”于一体的电影公司。

所谓的“出品”公司是指,电影的制作和投资的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和制作团队。

所谓的“发行”公司,是指负责把拍好的电影推广到市场、安排院线放映的公司。

很多小电影公司都具有“出品”能力,但“发行”却需要人脉、渠道和资金,这一般只有大电影公司才具备,像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都属于集“出品”与“发行”于一体的电影公司。

卡洛克影业自1988年崛起以来,制作出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打下了深厚的人脉,与美国院线商们合作很愉快。

“上映卡洛克影业的片子能赚钱!”

在以前,这是院线商们的共识,但可惜这一共识却在今年被一部《割喉岛》给打破了。巨额的投资让卡洛克影业资金断裂,经营陷入了困境。老板鲍威尔也无意再经营,但米高梅却想趁火打劫,最后却让陈卓完成了收购。

完成这项收购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不必再受限于美国制片商,可以直接将香港的一些片子在美国上映,赚取大量的美元!香港市场太小了,一部电影能有5000万港币(40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是前三甲的水平,但在美国这里,已经进入了票房过亿美元的时代。

前两年陈卓和迈克尔杰克逊合拍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想要在美国发行,只能用几百万美元的买断价格出售给美国发行商。而美国发行商利用迈克尔杰克逊的声望,可是实实在在的取得了九千多万美元的票房!

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就只能被对方盘剥,这就是垄断的力量。

陈卓在完成对卡洛克影业的收购之后,参照香港龙腾总部的设置对内部结构也进行了一下番调整。

卡洛克影业并没有自己旗下的艺人,所以未设“艺人经纪部”;发行与宣传两者也没有像香港一样分散开设置,而是合二为一;美国这里暂时也没有特效和动画部。

所以,现在共分四个部门:

策划制作部部长汤姆,一个身材高大,胖乎乎的黑人,行动力非常强。主要负责剧本挑选、剧组组建、演员招募等工作。

发行宣传部部长杰瑞,一个个子不高,半秃顶的白人,沟通能力非常出色。主要负责电影宣传、与院线确定档期与上映屏幕数等工作。

后勤管理部部长爱德华,一个有点保守却又懂得顾全大局的英国式管家。主要负责公司内大小人事及后勤办公事宜。

财务审核部部长夏洛克,一个精通会计学的犹太人。

美国艺人制度与香港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电影公司---艺人演员---经纪公司这三者的关系上。

在香港,一般是艺人依附电影公司,经纪人往往是以单打独斗的个人形象出现,为艺人处理各种问题的管家。

在美国,一般电影公司没有签约艺人。经纪人却以集团公司的面目出现,集中管理、培训艺人,以管理者和培训者的形象出现。为艺人提供演绎服务的同时,也用各种专业培训来提高艺人的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好莱坞名利场。

看上去似乎很美好,很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主强臣弱”或“臣强主弱”的局面,两者完美平衡和谐的情况少之又少。

比如美国著名的caa经纪公司,就是典型的“臣强主弱”、“店大欺客”。caa对旗下艺人管理严格,完全当成了赚钱的猪在养,最后引起了众多明星的激烈反弹。

美国电影产业化,关键在“产业化”这三个字上,整个电影从选择剧本、立项、审核、报备、修改、挑选演员等等都有非常成熟的工业化流程。

工业化的好处是更加严谨,避免因为某一个人的误判而造成公司损失。

工业化的坏处就是流程太多,速度太慢,一年能拍两部片子就算很不错的成绩了。而且工业套路化太严重的结果就是难有创新精品。

而且也不能完全避免像《埃及艳后》、《割喉岛》、《天堂之门》、《偷袭珍珠港》这种赔的制作公司破产的片子出现。

只能说,电影工业化,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电影拍摄的风险。

在陈卓完成对卡洛克影业的整顿没多久,忽然有一个特殊的客人上门拜访。

一头金色的短发、高大的身材,随意的穿着牛仔裤和蓝色衬衫,这个男人进入陈卓办公室后主动伸手道:“你好,rchen,我是詹姆斯卡梅隆。”

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度,有钱就是硬道理,在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卓也微笑握手道:“我是陈卓。很高兴见到你,你的《终结者》、《异形》、《真实的谎言》我都很喜欢。”

“谢谢。”

卡梅隆外号“暴君”,身高188厘米,一头金发,面容阴骘,在片场的时候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要骂上半个小时。但在陈卓面前,他还是太瘦弱了。因此显得斯文许多。

两人在沙发上做好。

“ffee or tea?”陈卓问道。

“ffee,thanks。”

陈卓让金发大长腿秘书去泡了一杯咖啡,一杯红茶端过来。看着面前的金发导演,他找自己干嘛?难道是去年开始筹备的《泰坦尼克号》又没钱了?想来找自己拉投资?

但这部电影现在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资打造的。后来因为卡梅隆将制作费从5000万提升到1亿,再提升到15亿,最后连15亿花完了还不够的时候,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害怕了,他们也害怕这是一部《割喉岛》和《天堂之门》这样的大亏片,一个不好是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公司破产的,所以在1996年5月,为了保险起见,将《泰坦尼克号》在美国的发行权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派拉蒙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则保留全球发行权。派拉蒙电影公司出了6500万美元,让这部电影的成本上升至了21亿美元,创了一大记录。

后来的结果是《泰坦尼克号》美国票房65亿美元,全球其他地区票房12亿票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