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七十一章 不容易啊!(1 / 2)

加入书签

杨萌看着电视里面的这些画面,对于自己的这个国家,心里可是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要知道一个国家,从一清二白,到现在的繁华盛世,仅仅只过去了几十年,真的是不容易。

杨萌虽然没有经历过,自己父辈他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那一段艰难岁月。但是对于这个国家从前的贫穷,可是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因为杨萌小的时候,也吃过那种红薯丝和大米混到一块煮的那种饭。

特别是当那种,有点烂了的红薯晒成的红薯丝,掺杂在其中的时候,那个味道苦得你简直难以下咽的。

别人都说六岁之前的记忆,基本上每个人都回忆不起来。但是杨萌觉得这些人说的话,有点不切实际。

自己不但六岁之前的事情,记得不少,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晰晰。

当然,这一段时间,也仅仅是从自己的父亲去世的时候起。

也就是自己三岁以后的记忆,自己能够记得清楚,三岁之前的记忆,自己确实也是回忆不起来了。

所以在33年的记忆当中,杨萌作为一个见证者。亲眼实见的见证了自己的这个国家,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

责任田承包到户,那是1980年的事。其他的地方,杨萌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责任承包制才到户的。

但是自己的这个村落,就是从1980年承包到户的。

那一个冬天,在生产队吃了最后的一顿大锅饭,所有的村民拿着绳索竹竿,高高兴兴的去田地里面丈量自己家,应该分到的那份田地。

那个火热的场面一直到如今,也还回荡在杨萌的脑海中间,一直挥之不去。

杨萌作为一个七八岁的萝卜头,在那个年代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口粮田,那个时候杨萌的奶奶还在世,所以家里面的口粮田,是三个人的。

当时村里的人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责任承包制到户以后,家里面三个人的口粮田就分了两亩四分田。

杨萌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干爹这么推崇备至,就是因为在口粮田分配到户以后,头一年种植的还是一个老的品种,叫做农垦五八。

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折算下来每亩的平均产量只有420斤。

可是到了第三年,在种植晚稻的时候,就开始种植干爹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叫做湘优63。

杨萌清楚的记得那一年的收获,是自己从小长到那么大以后,家里收获得最多的一年。

光稻谷的产量,两亩四分地就收了2200斤稻谷。

在那个年代,这是了不得的收获。

因为从古至今,一亩地里面收获800斤稻谷以上的情况,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可是在198三年的时候,这个愿望就实现。也是从那以后,在杨萌的印象当中,自己就从来没有说吃不饱饭过。

三口之家,2000多斤稻谷,真是可以敞开肚皮,让自己吃了。

可是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了今年打止。爷爷和奶奶老两口吵架,脾气暴躁的老爷子,一巴掌扇在了自己奶奶的嘴上,把奶奶当时的牙齿扇掉了两颗。

气不过的奶奶,在当天晚上就喝了甲胺磷而撒手人寰。

从此九岁的孩子就学会了自己煮饭吃,自己洗衣服。因为那时候的爷爷还有一份工作,就是在公路段上班,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自己。

小孩子都是好动的,也是在那一年,退伍回来几年了的杨春河,把自己的那些应急反应调整过来以后,就盯上了村子里面的这一些小萝卜头。

有了饭吃,营养基本上就供得上,所以那时候的杨春河,对于村子里面的这一些小萝卜头的操练,并没有显得太突兀。

从小就比别人聪明一点的杨萌,在学习这些武艺的时候,也比别人最先学会。在此期间,杨萌还有一个其它的爱好,就是跟村子里面那些唱花鼓戏的,还有杨世成学乐器,而且都还学得有模有样。

从那个时候起,就确定了杨萌在村子里面的地位。有个聪明的脑袋,加上勤奋好学的韧劲,使得杨萌就成了村子里面,这一代孩子们的孩子头。

聪明的脑袋就是好使,小学跳了两级,一年级跳到了三年级,三年级又跳到了五年级,最后考上了初中,可是好运也就到此为止。

爷爷在公路段的工作被人取代之后,家里面就陷入的困顿。

没有了额外的活钱,这个家,爷孙两个人的日子就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上了初一的杨萌,刚达上十二岁的时候,第二学期,家里竟然没有钱送了!八五年的十七块五毛钱学费,一个大老爷们竟然掏不出来。

所以才有杨家祠村,陪着这个孩子哭了一天的事情。那一曲唢呐吹得整个杨家祠村的人,简直肝肠寸断。

从那以后杨萌就知道,家里面的钱,不能让自己的老爷子管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