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9、当然得买房(1 / 2)

加入书签

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卖了这么多套房,前头说的话现在全忘光了。买到的房子就是自己不住,不能租出去吃租金吗。就算一个月租个一百五,那也是固定进项啊。”

郑国强下意识地否决提议:“这点钱够干什么,吃饭都不够。”

陈凤霞稀奇了:“你可别忘了,半年前咱家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块钱。这钱我还舍不得花,带着女儿去菜场捡菜叶子吃,好省下来。”

郑国强面上讪讪,浮出了尴尬的笑:“说这个做什么?”

陈凤霞就看着丈夫呵呵,做什么?这人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倒是还挺会心疼别人啊。

也就几个月前,谁心疼他们来着?

郑国强却皱着眉头,开始思索妻子的话的可行性。下岗工人多了,大家端不上饭碗,社会治安可不就成问题了。

他可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好管闲事。

治安归谁管?当然是他们公安局啦。

对,理论角度上讲,的确是案件发生以后才由公安接手。

可是几千年前老祖宗就说过了,不治已病治未病。

这案件发生了,就算抓到了凶手,造成的损失也没办法再弥补回头。

要是有办法降低犯罪率,那才是真正从源头解决问题。

郑国强仔细思考了一回,又发现了漏洞:“不行,他们都买了房子,那租给谁呀?”

陈凤霞不假思索:“买民营科技园那边的房子,私人公司又不可能搞福利分房,在那边上班的人不租房住还能怎么样?”

民营科技园也是块风水宝地呀。再过不到10年,整个一块就要变成高新区了,那GDP涨的可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在全国都是数得上号的。

陈凤霞在心里头画下一笔,没错,那边的房子也值得投资。

唉,还是钱不够啊。要是钱趁手的话,地铁房她早就入手了。

郑国强却如同惊弓之鸟,他本以为妻子会让上元县的人到城区买房。

毕竟之前他打听的小套,最便宜的也就56,000,下岗家庭凑凑钱,应该有希望。城区的房子总比县里头有价值吧。

结果老婆居然让他们直接在上元县买,真是记吃不记打。

“你忘啦?上元现在还有好多烂尾楼,一堆账扯不清楚呢。”

陈凤霞无所谓,直接挥挥手:“我又没让他们买期房,那么多房子,买现房不就结了。”

这可是她掏心窝子的话。

她没什么本事,就是个小老百姓,还是混得很不咋地的小老百姓。上辈子也从来没接触过什么豪门大佬。

她所知道的周围人发财的10个,起码有9个跟房子有关系。

要么就是两口子单位效应好,手上有闲钱也不知道该怎么投资,索性看到房子就买。

要么就是运气真好,刚巧碰上拆迁,一下子手上又是住宅又是商铺。

反正,全是占了房地产红火的便宜。

做生意搞投资亏得血本无归的,她都见过。唯独买房子这事,所有人都懊恼自己没早点买,多买点。

陈凤霞情真意切地跟丈夫推心置腹:“说实在的,上元县的银行那边肯定现在也是焦头烂额。开发商抵押给他们的房子烂在手上也平不了账。我估摸着他们十之八.九会搞拍卖,想把房子尽快换成钱。现在就是房价最便宜的时候,他们要是不抄这个底的话,以后再想买房可就不容易了。”

郑国强还是摇头,语气审慎:“这事儿没谱,别想了。”

不管妻子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就一点,想劝这些下岗工人拿他们的买断钱买房,估计他们也不会听。

陈凤霞随口回到:“我不跟你分析过房价会涨的原因了吗,你照着跟人家说不就结了,敢情你没记脑袋里头?我再重复我都成祥林嫂了。反正说不说是你的事,听不听是他们的事。日子怎么过得自己拿主意,旁人又不能替他们过。”

她倒是没指望下岗的工人中能有多少会将钱花在房地产投资上。

否则的话,90年代的下岗工人,20年后都应该摇身一变,起码也得增加好几百万的财富。

毕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本来就有单位分的房子。

如果不是重生一回,换成她自己,在眼下的境地,估计也不会孤注一掷地买房。

谁能想到后来的房价会一路绝尘,20多年都不见降下来的意思。

郑国强看妻子没兴趣继续往下说了,只好暂且强行消化她的主意。

可他又有些担心:“要是他们把钱都放在房子上了,后面碰上个事,要花钱怎么办?以前他们生病了,治病好歹也有单位给报销啊。”

陈凤霞这回又想怼人了:“郑警官,郑干部,请问我生病了,谁给我报销?”

搞搞清楚好不好?讲个不好听的,下岗工人好歹还有单位分的房子住呢。

农民工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还房子呢,工棚都未必有。

“你忘了,最早我们在南田那边干活的时候,就睡在田埂上。那个蚊子嗡嗡的跟蝗虫过境一样,能把人直接抬走。要说苦,谁能有我们苦?我们生病了,谁给我们掏钱看病不成?”

陈凤霞不以为然,“都是讨生活的人,谁都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低贱,别非得高看谁一眼。”

郑国强被老婆说的面皮发热,讪讪道:“这好歹农民家里还有两亩田,大不了可以回去种地,总不至于饿死了。”

陈凤霞鼻孔里头哼哼,脸上的笑容跟张纸似的,就这么虚虚地贴着:“行啊,郑警官,你怎么没回家种田啊?在城里打工这么苦,早点回家种田多轻松。这十里八乡好多人家的地都不想种呢,刚好可以给人承包。”

郑国强想都不想:“他们哪里愿意种地?”

当年知青下放,那是被逼得没办法才在农村扎根的。

政策一开放,人家就是回城里当盲流没工作,都不愿意留在农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